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残游记》是清末小说家刘鹗的代表作,被鲁迅评价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中涉及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描述,譬如音乐戏曲、传统中医药、食品以及河流治理。同时,《老残游记》翻译为多种语言。在问世的众多英文版本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The Travels of Lao Can,以及哈洛德·谢迪克翻译的The Travels of Lao Ts’an是最为读者所接受的两个全译本。后来耿智和萧立明又一起合译了《老残游记》(The Travels of Lao Can),这也是其第三个全译本。目前学界对《老残游记》英译本的研究大多数从目的论,顺应论和复译的角度出发,较少有人从创造性不忠实的角度对《老残游记》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一般认为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笔者在进行文献整理时发现,早在1935年,阿根廷翻译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就提出了创造性不忠实这一概念。创造性不忠实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让译者的角色从无形变为有形。创造性不忠实在文学翻译中的确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文学翻译作品的大量问世,创造性不忠实的消极影响也日益突出。有些文学翻译者打着创造性不忠实的旗号行不忠实之实,给文学小说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老残游记》三个英译本中的创造性不忠实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创造性不忠实是如何反映在《老残游记》三个英译本中的,三个英译本的译者在进行创造性不忠实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翻译技巧。创造性不忠实在三个英译本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研究发现:1)创造性叛逆体现在文本的符号与感觉中。具体而言,符号指韵律,形式和语言;感觉指精神,内容和意义。同时还体现在译者对文本和语言的敏感度中,主要体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技巧中。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替代,省译和误译等翻译技巧实现了创造性不忠实。杨宪益和戴乃迭倾向于省译和误译;谢迪克,耿智和萧立明倾向于替代和误译。3)创造性不忠实破坏了原文的韵律、形式、语言、精神、内容以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