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我们瞭望世界、智慧头脑、认识自己和对话心灵的有效方式。“语文、英语阅读之需要,人人能言之;而数学阅读之需要,言者少而听者无几。”长期以来,阅读被认为是语文和英语的“特权”,而数学教学的过程则过于偏重符号、公式、定理的重复套用和精确的步骤演算,数学阅读往往被“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真正的数学阅读可以使学习者通过知识丰盈、趣味十足、启思诱想、智慧璀璨的数学阅读材料,以教材知识的逻辑链条为把手,去探求简洁数学知识背后的“潜台词”,去捕捉曲折动人的数学“故事”中的思想精髓。基于此,研究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困境与未来发展意蕴,去除遮蔽并还原数学阅读的本真面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祛魅”与“返魅”视角下的小学生数学阅读,采用一种“倒逼式”的理论追问方式,将小学生数学阅读置于一个大的生态圈中进行教育学式的解构与重建,旨在跳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指导下“褊狭的数学阅读”和“异化的数学阅读”,理性认识数学阅读的工具性和意义性,切实将数学意义置于小学生数学阅读的重心位置,将数学阅读的语脉、境脉和情脉贯穿于数学阅读的始终,以小学生数学阅读意义的获得和小学数学教育本真的彰显为尺度,逃脱传统数学阅读唯独为了“如何更好地做题、解题和应试”的渊薮,真正凭借现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中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去体悟水面之下数学智慧的多元魅力。首先,研究“定位”。通过数学阅读的课程哲学思考、价值解读与定位、“三脉“分析框架的建立,对其进行内涵与外延的基本定位,以此作为小学生数学阅读在本体论层面的研究逻辑起点。其次,理论“解构”。基于“祛魅”理论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进行文本、学生和教师层面现状调查,针对“实然”状态进行理论剖析,其实质是对数学阅读理论在认识论层面的“解构”过程。再次,论证“剖析”。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进行内部要素的剖析和以典型案例为依托的内部要素的重组,尝试解决小学生数学阅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的“应然”问题,其实质是对小学生数学阅读在方法论层面的实践尝试。最后,理论“重建”。基于“返魅”理论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进行理论“还原”与“重建”,进而尝试探寻一种从融通走向超越的“圆融”的数学阅读取向,其实质是对小学生数学阅读在认识论层面上的“建构”过程。统观整个小学生数学阅读研究过程与重要环节,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数学具有可读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够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感知经验,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语言,延伸小学生的数学情感脉络,最终贯通小学生的数学符号世界、数学生活世界与数学意义世界。2.小学生数学阅读处于被遮蔽和被窄化的实然状态。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材料呈现单一化的趋势,甚至将阅读数学题目看作是小学生数学阅读的全部,缺少儿童味、数学味和文化味。小学生数学阅读被功利化的“背题型、练题型、考题型”所束缚,演化为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的机械记忆,“遮蔽”了数学阅读的全貌。3.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要素剖析与教学建议。主要从语言转译、情境联结和思想渗透三个方面展开,需要加强数学阅读语言的互译力与转换力,创设多元化和弹性化的数学阅读情境,以及提升数学阅读思想的育人性和文化性。4.小学生数学阅读的“去蔽”与“还原”。数学阅读哲学观的视野滞后、数学阅读思想的结构性缺失、数学阅读教育观的遮蔽异化以及数学阅读教学观的褊狭窄化是导致小学生数学阅读“遮蔽”或“异化”的重要原因。“还原”数学阅读本真和“重建”数学阅读理论需要做到数学阅读哲学观的返璞归真、数学阅读知识观的转识成智、数学阅读教学观的去蔽还原以及数学阅读学习观的敞开生成。5.探寻一种“圆融”的数学阅读取向。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融通与超越,主要包括理论的嬗变,即从“工具技术理性”到兼顾“价值意义理性”;场域的变迁,即从“纯粹学科知识”到兼顾“数学意义知识”;意蕴的转变,即从“为了解题而读”到兼顾“为了意义而读”,最终尝试一种“圆融”的数学阅读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