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滴水化学过程及其动力学与上覆土壤驱动问题——以北京石花洞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85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主要为石笋)进行气候-环境重建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步。洞穴上覆土壤是石笋形成滴水动力学和水化学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然而从土壤学角度对洞穴滴水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选取北京石花洞为对象,从土壤学角度分析洞穴滴水水文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监测指标包括滴水滴率、水温、电导、固体溶解总量、pH、Ca2+、Mg2+、SO42-、HCO3-和水溶性有机碳(DOC)等,同时对洞穴环境指标洞穴温度、湿度、CO2、降雨量也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虽然气候变化对洞穴滴水水文学和地球化学季节变化均有明显影响,不同滴水点的滴率随降雨量的增加有明显的变化,但不同滴水点滞后时间不同,与上覆土壤厚度、汇水面积和通道长短都有关系。同时,元素地球化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洞穴滴水主要来源于当季降水。夏季,大气环境温度上升,导致生物活动强烈,大气降雨在土壤中形成高CO2分压的水,同时携带大量土壤中物质,形成裂隙水,最后沉积形成洞穴次生碳酸盐。
其他文献
土壤纳米微粒由于本身具有不同于其它宏观粒子、微观分子和原子的特殊性质,因而它在土壤结构的形成、元素的迁移转化、土壤生物化学反应调控方面,必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
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订正作业这一环节,那么学生就不能从订正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获得正确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教师要优化数学作业订正的策
我国红壤丘陵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面积113万km2,水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土壤侵蚀退化已成为本区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土壤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