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契丹西楼这一概念,长期不被学术界重视。由于研究该问题的学者很少,以致后来的研究者资料不足,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关于契丹西楼的准确定义,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长期以来,多数辽史研究者仅从汉语角度对西楼加以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辽史,往往无法理解西楼对于契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少数学者认为西楼并非汉语字面意义,但由于受种种条件所限,无法找到契丹西楼的真正意义。契丹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周边诸多民族的影响,先后融入许多外民族文化因素,突厥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上,契丹曾长时间受到突厥控制。由于二者同为草原游牧民族,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故契丹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突厥因素。突厥衰落后,契丹又臣服于回鹘。回鹘与突厥同族,与突厥具有许多相似的风俗习惯,并且使用相同的语言文字。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契丹受突厥文化影响的延续。契丹人最初没有文字,其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学习先进的突厥语言文字。实际上,契丹语中也的确含有来自古突厥语的外来语。“西楼”一词即为契丹从古突厥语中引入的外来语,是土耳其语中的“K?yler”一词,现代语作“村庄、村落”解,古代即为“部落”或“部族聚居地”。对于契丹而言,“西楼”即史书中所指的“大部落所在地”。契丹西楼具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含义。狭义的西楼即辽太祖营建的皇城,是辽朝上京的前身;广义的西楼指以上京为中心的周围广阔的地域范围。这一地区,是契丹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发展的中心区域。西楼对于契丹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贯穿契丹民族发展始终。西楼不仅是契丹民族的始兴之地,也是契丹人长期居住、生活的中心地区。西楼在契丹国家发展史上,也扮演着重要作用。不仅是遥辇汗国的统治中心,更是辽朝首都上京的所在地,历时凡200年。辽亡以后,上京不复存在,但西楼地区作为契丹人主要活动区依然见于史籍。明朝以后,契丹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之中,西楼也随着契丹人的消亡逐渐淡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