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宋初巴蜀地区的变乱与治理,是中央、地方官员与民众这一结构体系逐渐的形成一体化的过程。从“乱”到“治”涉及到巴蜀地区政府与蜀民之间的联系加强。首先,主要是分析巴蜀地区初定时的变乱以及宋廷的治理过程。平定巴蜀地区对宋廷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宋初宋廷派遣武将管辖巴蜀地区,武将专权严重,引起了巴蜀地区的兵变。宋廷则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转变派文官管辖巴蜀地区,维持稳定。另外,宋廷为防范蜀人,削弱蜀中势力,并强制采取移民、财富和图书转移的措施。就巴蜀地区的治安管理而言,宋政府构建了双规制专职治安系统:一是以军人为主的巡检,二是以乡人为主的县尉和弓手。其次,重点是蜀民变乱及其巴蜀地区政府的治理。先是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蜀民变乱的原因,然后重点是张咏的治理对巴蜀地区后来逐渐加强对宋廷的认同奠定了基础。首先,张咏通过“以米易盐”的方式,解决了蜀民食盐的问题,军队屯储了大量的粮食。其次,张咏遣散京师,并招抚乱民,以缓和同蜀民的矛盾。再而,张咏为树立地方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通过重修公署以淡化蜀民的遗民情怀。最后,在巴蜀地区易风俗,兴教化。承认蜀民本身的信仰和风俗的基础上加以重新改造,融入官方色彩,并且大力倡导向学求仕,培养一批巴蜀地区的人才,扶植一批地方精英帮助政府稳定基层民众,并加强蜀民的宗族团体意识。最后,是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效果及其逐步稳定。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官方对蜀民的信仰体系的重构使得蜀民在精神上逐渐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第二,巴蜀地区的士绅力量的兴起是官方扶植的结果,其巴蜀地区的士绅力量主要体现在宗族影响力的加强,且通过修族谱,建祠堂,分义田和设义塾等方式,士绅力量的兴起对巴蜀地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巴蜀地区治安管理体系的本土化趋势明显,通过倾向于巡检的本土化,以及弓手和县尉的职能明确并且之间联系性加强,促使巴蜀地区的管理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