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消费率下降、投资率增长的现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消费率从62.3%连续下降到49.1%,而投资率从35.3%连续增长到48.3%,这说明我国已形成了典型的“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结构;同时我国的消费率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0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处于4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则维持在61%左右。因此启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量学者针对我国内需不足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家庭结构等,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影响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经历着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仍存在着保障项目不健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等问题,而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和消费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数据显示,2011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3.13,城乡人均消费比值为3.03。而由经济的二元结构也引发了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别。当前城镇已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以家庭保障为主,直到近几年才逐步开始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差距必将使得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别,因此本文将针对城镇和农村分别分析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同时也将分析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别对居民消费差别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其次以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1993-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包括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安排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消费的相关理论及社会保障的效应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和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同时从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效应两方面说明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影响。第三章描述了我国居民消费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本章主要从国际比较和城乡比较两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和社会保障的现状。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本文首先以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为理论基础,选择了1993-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对城乡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次利用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GE指数为基础分析了社会保障差距对居民消费差距的长短期影响。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针对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缩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提出几点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效应大于对农村居民的效应;同时主动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转移性收入的作用。城乡主动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消费的GE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对当期消费差距的扩大有促进作用,且城乡主动性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扩大作用远远大于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从城乡对比的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首先动态比较了我国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其次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分别针对城镇和农村进行回归分析,对比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方向和力度。第二,变量选择新颖。将居民收入分为主动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以区分不同性质的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进行协整分析中,使用衡量社会保障差距和消费差距的GE指数作为变量,以说明社会保障差距对居民消费差距的长短期影响。本文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数据难以取得,本文只好使用转移性收入数据代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第二,本文只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城乡消费差距和社会保障差距进行研究,而未对各地区和各省内的城乡差异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