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央视一部低成本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勾起全国人民的味蕾,当之无愧成为当月新浪微博“热门词汇”的榜首,然而排名第二的热门词汇却是“甲醛白菜”,也许这就是当下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奶粉安全事件由于其涉及到婴幼儿成长健康,更是引起社会关注。从2005年的“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到最近的新西兰进口奶粉出现“双氰胺”,八年来,奶粉安全事件从没有走出人们的视线,政府对奶粉行业也是痛下治理,媒体报道更是从不间断,但消费者对其有怎样的认知、媒体如何影响受众的风险认知,这将成为本文考察的重点。1983年美国学者菲利普斯·戴维森在《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第一次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在各种情境下检测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以及什么因素影响“第三人效果”。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这种看法直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因此把握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就能提前知晓消费者的最终行为,就能明确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准则。因此,为了探究媒体报道特点对消费者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以奶粉安全事件中沪上女性群体为研究案例,通过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相关奶粉安全事件的内容分析发现,媒体的报道特点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通过对297名有效问卷进行分析,10位被测试者深入访谈、话语分析,验证在奶粉安全事件沪上女性群体中存在“第三人效果”。当继续从受众媒体涉入度的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考察媒体的报道效应时,原本的“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相关性、T检验方法无法满足研究需求,笔者把深度访谈、话语分析方法引入研究中,用风险认知的理论来丰富“第三人效果”的媒体研究点。根据研究结果,结合风险认知理论建构“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报道效应理论框架”,框架的建立可以帮助媒体更好的实现舆论引导,提高报道效果,同时文章最后提出食品安全中的媒体报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