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水,是中国人探讨与人类事生事死相关的时空之“宜-忌”、“吉-凶”的一种数术。秦汉时期是风水史上重要的发生阶段。两汉时期,风水术在秦代萌芽的基础上完全形成。风水术将人们未来生活的吉凶与生前死后的时空活动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中,涉及在世居住的称为“阳宅”,涉及坟墓的称为“阴宅”。两汉时期,阳宅风水的特点是沿袭先秦至秦代的传统,突出宅居的各种禁忌;阴宅风水在这一时期实现质的跨越,因为成为后世主流的阴宅风水术的形成标志即“葬先荫后说”正式确立。两汉风水信仰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思想基础。两汉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世界观形成,阐释事物发展变化的阴阳、五行、八卦,表明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四时、四方、天干、地支等要素相互联系,构成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框架,这些都构成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而风水术中具体的吉凶推演方法论的基本思维是阴阳五行。汉代,天人感应宇宙观得到强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天人感应、同类相感、同气相应等基本思维模式成为风水活动感情的基石。因此,风水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天人感应观的一种数术表达形式。汉代是一个鬼神横行的社会,鬼神是将死者葬地吉凶与生者命运祸福连接的媒介。阴宅风水术形成的基础就是整个社会秉持“鬼福及人”和“魂神还养”的观念。同时,“气”的概念进一步得到升华,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一种物质形式,而且还充当着天人、人神之间遥相感应的媒介。两汉风水术是在先秦选择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的主要关于冢宅的数术。从近年发掘的涉及方术的简帛古书看,两汉的堪舆数术更偏向于对日常生活吉凶祸福经验的总结,而当时风水家的理论实际是在各种数术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两汉时期,是风水术重要的发生发展阶段。就阳宅风水而言,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继承和发扬先秦时期有关宅居吉凶的观念,突出和强化各种禁忌形态;二、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五音”宅法体系正式形成,它标志着宅法的吉凶推演模式日趋成熟。而阴宅风水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葬先荫后说”正式确立,它标志着阴宅风水术的完全形成。二、阴宅风水术异军突起,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主流。它标志着古代风水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风水术的兴起源于人们渴望预测命运并试图“趋吉避凶”的本能,而风水术能够提供一系列“趋吉避凶”的具体方法来改变命运。这是风水信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风水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民众信仰和学术思想都产生深刻影响。风水术在思想层面融合了天人感应、孝道等主流思想,因此信仰阶层有上移的趋势。就风水信仰本身而言,一般民众只是“趋吉避凶”的本能需要,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在古代科技落后、神秘主义大行的时代背景下,这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美好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