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环境问题正由小范围、低程度演变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因而环境问题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定义作了阐述,根据科技文献所载,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调,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①臭氧层破坏;②温室效应;③酸雨;④淡水缺少和水质污染;⑤海洋污染;⑥土地退化;⑦沙漠化地区日趋扩大;⑧森林锐减;⑨生物多样性减少;⑩有毒废物污染。在我国表现为:①土地资源严重破坏;②森林资源面临枯竭;③水资源出现危机;④矿产资源大量流失;⑤大气污染严重;⑥水体污染面广;⑦废弃物污染成灾;⑧燥声污染超标。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既存在显性损失,又存在隐性损失。由于生态环境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在八十年代一经提出,就很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虽然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外有着为数众多的定义,但归纳起来就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公平性原则,不仅是本代人的代内平等,也包含着代际间的世代平等。二是持续性原则,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 的耗竭速率应充分顾及它们的临界性而不应过度地生产和奢侈浪费。三是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应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四是<WP=37>和平原则,环境保护需要和平。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它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提供了21世纪如何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蓝图。虽然《21世议程》没有任何法律地位,但其在国际社会的实际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1992年的全球首脑会议刚刚结束,我国政府就积极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以及教育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和措施方案。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中国有一个特殊的不同之处,即中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在这其间由于存在着体制空白和系统缺陷,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变得更为艰难和漫长。采取何种途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 本文的实际价值所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但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必须是完全竞争性市场。二是市场主体对交易的商品及服务有完备的信息。三是不存在经济外部性。四是不存在公共商品。五是健全的市场制度。但在现实的市场中,这些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因此存在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办法是政府干预。但政府由于以下原因并不是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出现政府失灵:一是信息不足与扭曲。二是政策实施的时滞性。三是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四是政府作用对象的“理性”反应。五是寻租活动的危害。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正确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这就需要正确理解“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WP=38>府”:第一,环境保护必须依靠政府。第二,“环保靠政府”不等于政府包揽环境保护的一切活动。第三,环境保护不排斥市场。第四,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调控。目前,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政策手段非常多,一般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四大类。第一是教育手段,就是要立足教育,要鼓励公众参与,还要做到住处公开。通过教育手段不但能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能加强环境意识和普及环保知识,从而提高全民环境保护的素养。第二是法律手段,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包括环境保护立法和环境保护执法,使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是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就是政府部门利用行政权威和职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第四是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环境资源的有尝使用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将环境成本纳入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促使污染、破坏环境资源者从全局利益出发,选择更有利于环境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用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等。经济手段是众多政策手段中特别受人关注的一种。以上四种环境政策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不但要发挥各自的作用还要发挥互补和组合作用,并形成一套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