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上扬子及其东南边缘是反映华南构造-盆地演化的关键地区,也是华南下古生界油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在构造-盆地格局、沉积转型过程、生储盖层沉积分布规律等方面仍有诸多疑问。本文选择中上扬子及其东南侧与华夏地块群交界带为研究区,以早古生代晚期构造-盆地转型阶段的中奥陶世-早志留世为研究层位。以板块构造、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学为指导,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为基本思路,通过系统的沉积学研究和连续断代的岩相古地理重建,探讨早古生代晚期研究区构造-盆地转型过程与重点层系的沉积分布规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首先总结了研究区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演化的三个背景主控因素,即盆地基底结构、构造转型和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影响;在最新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下,明确了岩相古地理研究层位与全区岩石地层的对应关系。通过大量剖面的沉积相分析与前人资料的总结,划分出研究区主要的“五种沉积体系”、“八类沉积相”与相应的多种亚相,为岩相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依据,并在沉积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以“地层图法”为主要手段,以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为控制点,重建了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晚奥陶世凯迪期晚期-赫南特期、早志留世鲁丹期、埃隆期、特列奇期六个连续断代的岩相古地理格局。详细总结了各个时期的海陆分布范围和沉积相区、岩相区展布特征,为探讨研究区沉积演化和相关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盆地格局、沉积转型演化和生储盖层沉积分布提出了新认识。对于华南陆内统一盆地的性质,从沉积学角度提供了依据,并首次建立了符合该模式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提出将早古生代晚期中上扬子盆地演化分为两个阶段,即板内地壳调整阶段和整体抬升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提出鲁丹期深水陆棚相龙马溪组烃源岩沉积是以冰川消融的快速海平面上升为背景,受基底古构造和盆地边缘构造反转形成的多个盆内坳陷控制,认为埃隆期碳酸盐岩储层是发育在特殊的“混积型碳酸盐缓坡”模式下,集中分布于潮下高能带的点礁、点滩,并非台地边缘礁滩;而特列奇期小河坝组碎屑岩储层主要沉积于滨岸-潮坪-三角洲组成的复合性海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