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并呈现家庭流动的新特点。社会老龄化态势不断加剧,无论出于方便亲子间相互照顾的需要,还是接受更好生活医疗设施的考虑,今后随迁老人现象将更加普遍。但国家政策、社会大众、学术科研对随迁老人群体非常有限的关注与此蓬勃趋势并不相称。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未出台专门针对随迁老人的法律法规,也未将随迁老人纳入社区老人管理的范围;社会大众普遍认为随迁老人不愁吃穿、有人供养,不需要特别关注,忽视了随迁老人心理层面的需要;学术科研也较少关注这个群体,关注视角以社会学居多,且关注的范围和深度远远不够,心理学以研究人类生活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自居,却仅对随迁老人投去匆忙一瞥。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安定和谐,离不开社会任何一个群体的参与,对随迁老人的关注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力求对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研究一,问卷调查。通过前期访谈,确定影响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两个重要因素(应对方式、亲子支持),采用纽芬兰幸福度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老年人接受成年子女社会支持行为问卷为工具,选取昆明市348名老年人(161名随迁老人,187名本地老人)为研究对象,了解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现状,明确应对方式和亲子支持对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二,扎根理论研究。从前期参与问卷调查的随迁老人中选取8名自愿参与进一步研究的随迁老人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化和提炼影响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因素。两部分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低于本地老人,且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呈现以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为主的特点;(2)老人随迁的主要原因是照顾孙辈,其次为养老。性别、户口性质、随迁是否自愿、是否和老伴一起随迁、受教育水平、居住状态、对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均没有影响,来自省内/省外、年龄、职业、身体状况、子女数量、随迁今后打算对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随迁老人的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消极应对的预测力更广泛;(4)随迁老人获得服务支持最多,其次为物质支持,最低为情感支持,三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情感支持的预测力最大;(5)随迁老人的正性情感、正性体验显著低于本地老人,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显著少于本地老人,获得的亲子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总亲子支持均显著多于本地老人,在其他内容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扎根理论得出亲子牵绊、传统观念、综合权衡、自我评估、持有态度不仅直接影响随迁老人的幸福感,其他四项因素还通过亲子牵绊的互动影响老人幸福,亲子牵绊是影响随迁老人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亲子牵绊互动越积极,老人感受到幸福的可能性越大;(7)问卷调查和扎根理论研究结果存在出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随迁时间、平均月收入、同住子女关系、同住子女配偶关系对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在扎根理论访谈结果中却显示它们均对随迁老人的幸福感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