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对粮食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一直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其经营性和政策性的双重目标的内在冲突使企业具有逆向操作倾向。而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粮食市场波动风险。研究国有粮食企业购销行为的内在机理,探讨其与政府目标的激励相容机制,对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粮食市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现状的背景下,深入剖析了国有粮食企业逆向操作存在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假说,建立谱分析模型对假说加以验证;然后建立企业行为与政府目标的激励相容机制,旨在为避免企业逆向操作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得到本文的研究结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即改革方向的偏差,造成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产权不明、经济主体特征、双重目标本质冲突,使得国有粮食逆向操作倾向严重,较强的市场控制力,则赋予企业逆向操作的能力。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收购量与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销售量与粮食批发价格指数间存在周期性波动现象;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与粮食购销售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粮食批发市场上粮食销售量与市场价格的相关性高于收购市场上粮食收购量与市场价格的相关性;批发市场由于其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其逆向操作行为表现强于粮食收购市场。政府激励国有粮食企业执行政策性任务时,最优激励强度与国有粮食企业的风险规避系数、不确定因素方差及国有粮食企业成本花费系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国有粮食企业的能力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