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用文明演进的视角,以历时性的叙述框架,对浙南沿海一个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卫所--蒲壮所城的地方社会过程进行了探讨,即把所城“去军事化”的过程放在华夏化、全球化两条文明演进脉络中来思考,通过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交互作用来理解这一地方社会形成的复杂性,研究结果一方面对汉人社区研究的国家-社会理论框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也消解对于地方化与全球化关系对立性的理解。
首先,在华夏化的文明演进脉络里面,论文主要考察了明清以来蒲壮所城宗族组织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地方崇拜体系--包括佛、道、儒、巫等宗教和信仰活动--的生成演变情况。前者属于血缘性或拟血缘性组织,后者属于地缘性组织,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时期,这两种组织是考察地方社会在华夏化的文明演进背景下的社会过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两个层面。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文明如何透过血缘性/拟血缘性的宗族组织、祖先崇拜以及仪式活动来构建地方社会的自我认同和想象,同时也可以看到地方社会在这个文明吸纳的过程,其自身能动性和原生性文化生成力对于“华夏”的“消化和分解”,并生成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一套体系。
其次,在全球化的文明演进脉络里面,论文主要考察了产生于16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全球扩展后,在其普遍化的过程中,对于蒲壮所城地方社会过程的影响,包括教育组织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兴起后的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以及地方社会文化旅游业的开发等情况,它们大体可以归纳为业缘性的组织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夏化的文明进程被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文明进程所中断,民族-国家作为全球化的文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导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成单轨制,也可以看到蒲壮所城如何从一个地方中心蜕化成一个边缘社区;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面对这种现代性文明的推进,地方社会自身所具有的因应之道:地方社会通过进一步的地方化来实现对全球化的拥抱。因此全球化的文明进程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更为地方化的文明进程过程。
总之,论文力图通过对一个汉人社会的动态过程和经验来理解文明进程在地方社会中的体现:探讨社区过程如何反映了大的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地方影响;文明的等级性以及文明进程的不均衡性又是如何在社区内部体现出来的。通过对蒲壮所城“去军事化”社会过程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文明或多元的文明乃至世界体系等对地方社会及其历史的形塑,同时也看到地方在吸纳这些文明的同时,如何通过主体的能动性建构出一个具有自身运行逻辑的地方社会体系,这个地方体系既是各种文明演进在地方交织和沉淀的结果,也是地方自主创新的结果。
从汉人社区研究的学科脉络来看,用文明演进的视角来理解地方社会的运行逻辑,我们可以避免于对汉人社区研究无时间性的拘囿,超越民族-国家的行政区划对地方社会的限制,也能消除国家-社会概念和理论对于历史的扭曲,消解对于地方和全球对立性的理解倾向,明了地方化和全球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面向,从而能在地方化当中窥视全球化,树立本土情怀的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