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 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关节功能并缓解疼痛症状。但是对于重度DDH患者(达到C rowe Ⅳ型标准)进行THA治疗将会是技术上的挑战。为使此类患者在术后获得最为满意的结果,需要保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在术中将髋关节旋转中心解剖学复位。髋关节的复位需要对股骨进行短缩截骨,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由于下肢延长牵拉神经血管而致其损伤的风险。现行的几种常用的股骨短缩方式,包括阶梯形(step-cut)截骨术及chevron截骨术等,疗效确切,但术中操作较为精密复杂,需要外科医生具备精湛技艺,且有创伤大、手术时间过长及伴随而来的高感染风险,术后骨不愈合率较高。因此在对重度DDH患者行THA治疗过程中,寻找一种相对创伤小、预后良好且并发症少的股骨截骨技术,有益于患者术后康复及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目的本文描述在对Crowe Ⅳ型DDH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过程中,正确重建髋臼后,采用Paavilainen提出的转子间截骨技术并将其改良后,进行短缩股骨以协助复位髋关节,同时对这一技术的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一科收治的因重度DDH而进行转子间截骨联合THA的患者19例(21髋),其中男性4例,女性15例,男性及女性患者中各有有1例累及双侧髋关节。脱位原因为发育不良者15例,幼年时期髋关节感染者4例。平均年龄48.5(29-66)岁。术前和术后第6、12个月及随访结束时分别记录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于术前、术后第2天及随访第12个月时拍摄骨盆前后正位、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进行动态比对,需要进行观察的指标有:骨愈合情况、假体周缘透亮线、股骨假体位置及沉降、髋臼假体位移及角度变化。记录手术前及手术后双下肢长度偏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和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结果19名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7-69)个月。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诉疼痛明显缓解及关节功能显著提升。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55.0(28-61)分,显著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88.4(79-94;P<0.01)分。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没有发现感染、脱位及假体松动的病例,所有患者截骨处骨皮质均显示愈合征象,平均愈合时间为3.3(3-6)个月。17例单侧髋关节脱位患者中,有15例在术后第12个月获得随访,其术前双下肢长度平均偏差53.9(23~76)mm;术后即刻测量的双下肢长度偏差平均9.5(4-23)mm;术后12个月偏差小于10 mm者11例,介于10-20 mm者3例,超过20mm者1例,平均6.9(0-21)mm。在随访期间所有病例没有出现明显的坐骨神经麻痹症状。结论改良后的Paavilainen转子间截骨技术联合THA治疗Crowe Ⅳ 型DDH,能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的观察。这项截骨技术具有相对创伤小、操作较简便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关节领域的外科医生关注和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