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典型设施菜地土壤结构演变特征与质地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研究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演变特征及原因,对强烈人为作用下设施菜地土壤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施菜地因高产、高集约化、高经济效益等优势,近年来在中国迅速扩张,截止到2017年,设施菜地种植面积已达370万公顷。与传统农田相比,设施蔬菜是一种高温高湿无降水、高复种指数和高肥料投入的集约化种植方式,易造成设施蔬菜地土壤板结退化,可能导致设施菜地减产,甚至绝产。因此,改良和维持设施菜地土壤结构是保证设施菜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设施菜地长期种植后的土壤板结退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有部分地区设施菜地的研究结论却恰恰相反,所以设施菜地长期种植后土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本身性质和后期的管理措施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情况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处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土壤在长期种植后出现了不同的结构变化趋势,南京粉砂黏土水田转设施菜地后,土壤结构明显恶化,呈现容重增加、孔隙半径变小的趋势,宜兴粉砂土设施菜地土壤长期种植后土壤保持疏松多孔结构。因此,本研究假设土壤质地可能是影响设施菜地土壤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选取宜兴太湖沿岸三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设施菜地、露天菜地和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集耕层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以土壤大孔隙(>50μ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表征土壤结构,分析土壤结构性质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探究设施菜地土壤结构变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并设置了6组不同机械组成的土壤进行温室盆栽实验,模拟不同质地条件下的设施菜地土壤结构变化,进一步揭示设施菜地土壤结构变化的质地效应特征,为设施种植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太湖地区典型设施菜地土壤结构优化,质地起主导作用;
  土壤结构退化是常规设施蔬菜种植中不可忽视的障碍因子,一般认为改种设施蔬菜后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土壤板结,增施有机肥可以有效缓解土壤板结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太湖粉砂壤土质地下进行设施蔬菜种植后,土壤容重仅1.06g·cm-3,土壤大孔隙度达14.2%,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明显,与传统水稻田和露天菜地相比,土壤结构明显优化,但传输孔隙(50-500μm)较少。关联分析显示,土壤质地在决定设施菜地土壤大孔隙形态和数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维持现有施肥水平条件下,轻质粉砂壤土中,粉粒增加促进传输孔隙(50-500μm)增加,粉粒每增加1‰传输孔隙可以增加0.5%。
  2、基于13C-NMR揭示了复杂有机碳官能团促进土粒团聚;
  设施菜地种植过程中的高肥料投入可能改变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及质量,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然而,设施蔬菜种植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情况、有机碳组分变化与土壤结构演变关系仍未明确。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水稻田转为露天菜地再转为设施蔬菜地后,烷氧碳含量降低6.9%-8.1%,芳香碳和羧基羰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2.3%-27.7%和21.2%-27.0%,脂肪碳与芳香碳的比例降低了22.9%-26.8%,芳香度增加25.2%-30.0%,设施菜地土壤芳香碳增加、脂肪族碳官能团减少、有机碳缩合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更加复杂;设施菜地和露天菜地中,核磁共振谱图的吸收峰峰度随团聚体粒径增加而增加,说明长期蔬菜种植导致了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增加。设施菜地土壤中芳香碳和羧基羰基碳含量提高促进了大团聚体形成,芳香碳含量每增加1%,大团聚体增加4.2%,而羧基羰基碳每增加1%,大团聚体增加4.0%。
  3、温室模拟盆栽试验揭示了粉砂壤土设施菜地最佳土壤质地构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H1-H6均为粉砂(壤)土,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1.27g·cm-3-1.18g·cm-3。50-500μm传输孔隙和>500μm大孔隙均随土壤质地变粗而增加,粉粒每增加1%,50-500μm传输孔隙增加0.58%,>500μm大孔隙增加0.25%。土壤结构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H3(砂粒5.6%,粉粒73.0%,黏粒21.4%)粉砂壤土中,土壤大孔隙结构良好,根际微生物活性最高,小青菜干重最高。综上所述,砂粒5.6%,粉粒73.0%,黏粒21.4%的粉砂壤土最适宜进行设施蔬菜种植。
其他文献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正改变着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也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可影响其产量与加工、蒸煮和矿质等品质。目前,对粳稻的相关研究有较多的报道,而对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稻与粳稻品种中矿质元素的响应及其差异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自由空气中CO2浓度升高(Free-air Carbon-dioxide Enr
学位
我国第四纪红土下伏的网纹红土质地黏重,水分不易下渗,是影响水文活动的主要层次,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准确、定量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红壤地区水循环过程、合理调控水资源、预防水土流失及指导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探地雷达是一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浅表层地球物理测量方法,该技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应用于土壤学研究,可以用来识别土壤层次分布并解译砾石含量。其中,探地雷达地波法是快速准确测
铝毒是酸性土壤生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一些土壤高耐铝微生物被发现,它们能在高达几十甚至几百毫摩尔的铝浓度下生长。我们实验室前期从江西油茶酸性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耐铝红酵母,经鉴定为Rhodotorulataiwanensis RS1(RS1)。前期研究表明,RS1高耐铝性与细胞壁和代谢物密切相关。本文对RS1进行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探索RS1以细胞壁为主的组件中对铝有吸附作用的功能基团
菇渣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弃物,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作为微生物“过腹”的有机物料,具备了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潮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业土壤,但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土壤有机碳含量偏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因此,研究施用菇渣对潮土农田生态系统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等的影响,对于维持和提升潮土地力、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
学位
盐渍土壤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覆盖面积达9.5亿公顷,我国盐渍土壤总面积约为3600万公顷,内蒙古河套灌区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地高达3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盐渍土壤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其治理、开发和利用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揭示盐渍化对肥料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
学位
皖南属于烟稻轮作区,近年来因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而面临着多种土壤障碍问题,造成烤烟品质出现下降苗头。土壤团聚体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来促进烟草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迄今尚缺乏不同烟稻轮作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对烟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报道。为此需要开展烟秆还田配合酸化改良剂的高效培育土壤团聚体的施肥方式研究,以削减或消除土壤障碍,提升烟田土壤质量。  本研究选择了皖南烟稻轮作下的潴育型水稻土,分别在宣城和池州分
面源污染是红壤区所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由于过量氮肥施用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不可忽视。径流是氮素迁移的主要驱动力,氮素随径流流失受水文状况、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明确农田流域的水文过程对氮负荷的影响,对于理解农田氮素的迁移转化和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水文过程对氮素迁移的驱动为立足点,基于土壤物理学以及水文学基本原理,在野外监测以及室内测定的基础上
学位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总面积达到790000km2,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种植区,在维护中国粮食安全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玉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接近0.14亿hm2。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以及污染物降解等土壤生态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玉米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驱动机制是全面认
学位
苏北滨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但是目前苏北农田盐渍化问题突出,土壤盐碱障碍的存在降低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是滨海盐渍磷素利用率和农田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限制因子。本文以苏北滨海轻度和中度盐渍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根袋法盆栽试验和田间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滨海盐渍农田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以及生物炭、腐植酸、石膏、有机肥施用对盐渍土壤盐分及离子组成、根际磷素形态转化及有效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设施菜地规模化发展进程加速,且蔬菜的规模化种植是该地区新的发展发向,同时长三角地区设施菜地夏季揭棚晒田,正值降雨集中期,高量的氮磷残留易随径流进入地表水体,是区域内主要的面源污染来源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规模化与分散型种植下肥料施用情况及土壤养分残留现状以及针对于设施菜地的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