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暴露后静脉移植BMSCs对大鼠内耳的修复作用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噪声性创伤是一种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以听力损失为主的缓行性、多系统性的损伤。其中噪声对听力的特异性损伤称为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HearingLoss,NIHL),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一种。NIHL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毛细胞、支持细胞及螺旋神经元细胞的损伤。现在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内耳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后自我再生能力非常有限,要在病因学方面来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干细胞的替代移植治疗是一个突破口。  目的:  长期接触噪声刺激可破坏内耳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而哺乳动物内耳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后的自我再生能力有限。为寻找有效而可靠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方法,我们通过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至噪声性聋SD大鼠体内来研究干细胞细胞替代治疗对噪音性聋大鼠的内耳修复作用。  方法:  BMSCs的培养与标记:培养稳定传代的BMSCs,用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细胞。  噪声性耳聋模型:将6周龄健康SD大鼠置于4000Hz,120dBSPL声强度的窄带白噪音下持续暴露9h。  经尾静脉移植BMSCs:36只6周龄健康大鼠平均分为A、B和C三组。A组(non-NIHL+BMSCs):未造聋,经尾静脉移植pkh26标记的BMSCs;B组(NIHL+non-BMSCs):造聋2天后经尾静脉注射等量基础培养基;C组(NIHL+BMSCs):造聋2天后,经尾静脉移植等量标记的BMSCs。  耳蜗组织冰冻切片:静脉移植BMSCs6周后,处死各组大鼠4只,行耳蜗冰冻切片,通过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布及是否表达毛细胞标记物(MyosinVIIa、Math1)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细胞标记物(Neurofilament-M,Map2)。  基底膜铺片:分别于BMSCs静脉移植2周后及6周后处死各组大鼠4只,取一侧耳蜗用于基底膜铺片观察毛细胞的形态及计数外毛细胞缺失率。  6.耳蜗中轴HE染色:取BMSCs移植6周后处死的各组大鼠另一侧耳蜗4只,耳蜗中轴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SGCs形态变化及计数其细胞密度。  结果:  复苏的BMSCs能够稳定传代,并且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涡旋状排列。Pkh26标记细胞后,染料能够均匀的分布于细胞膜表面。  C组大鼠耳蜗蜗轴、基底膜和血管纹中可见红色荧光标记的细胞,部分细胞可表达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标记物和毛细胞标记物。A、B组大鼠耳蜗未见明显红色荧光。  毛细胞主要的损伤、缺失部位是耳蜗底回末段和第二回起始段,外毛细胞以缺失为主,内毛细胞以部分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下降为主。  在移植细胞后2周时,细胞移植组及造聋组外毛细胞的缺失率无明显下降,在移植6周时,可见细胞移植组毛细胞缺失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细胞移植6周时,C组螺旋神经节细胞密度相较于B组有所增加。  结论:  1、复苏的BMSCs能够稳定传代并高效率的标记Pkh26。  2、大鼠经静脉移植的BMSCs能够迁移、生存、定植于耳蜗,并可分化表达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标记物。  3、移植BMSCs有助于大鼠耳蜗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细胞数目的恢复。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是指未明原因引起脊柱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向左右侧方弯曲,形成带弧度的脊柱畸形,常伴有脊柱的旋转畸形和矢状面上生理
目的利用七氟醚快速有效的药理特性,通过与丙泊酚、氯胺酮两种药物比较,探讨其在婴儿唇裂修复术麻醉诱导中的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择期口腔颌面外科唇裂手术患儿90例,男48例,
肝损伤后纤维化形成(Fibrosis following liver injury,FFLI)是发病率日益增加、广泛威胁着人类健康的世界范围性疾病。   FFLI的特征有两方面:一、以特别是I型胶原为主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