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深入了解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1年在灵空山采用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的样地技术规范建立了4 hm2固定监测样地。本课题采用连续样方法,研究了辽东栎和油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如下:辽东栎和油松的径级结构相似,均以小径级和中径级的林木个体居多,在较大的径级近似正态分布,辽东栎在胸径为4 cm左右存在明显的瓶颈现象,油松总体上呈增长状态。辽东栎和油松均在小树阶段的个体数量是最多的,而在幼树阶段的个体数量小于其余生长阶段的个体。大树的空间分布则显示出了两个种群一定的空间互补性。辽东栎和油松各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两个种群的幼苗、幼树、小树均在小尺度(0-5 m)上呈现聚集分布,而在大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大树在所有尺度下表现为随机分布。辽东栎各生长阶段之间和油松各生长阶段之间均在小尺度(<20m)呈现出负相关,较大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辽东栎和油松各生长阶段之间也在小尺度(<40m)内表现为负相关,在部分大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辽东栎和油松均适合在阴坡生长,而辽东栎在阳坡分布最多。坡度在20 °-30°之间的辽东栎和油松密度最高,但是辽东栎在小树和大树阶段对坡度的适应性比相同生长阶段的油松强,且随着坡度的增加个体数增加。辽东栎幼苗的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随着个体的生长与海拔高度之间逐渐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油松各生长阶段的多度、平均高度、平均胸径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地的枯枝落叶层厚度与两个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多度之间没有相关性。辽东栎与油松的小树多度均与腐殖质层厚度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由上述结果可知,辽东栎、油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分布为主,同一种群各生长阶段以及两种群各生长阶段之间均在小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较大尺度上为正相关。两个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对坡向的选择具有一致性,坡度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多度和密度,而油松种群对海拔的变化不如辽东栎种群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