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我国从2003年试点实施了政府补贴农民自愿参加的保险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NCMS),简称“新农合”。从2003年开始试点实施到如今的十多年过程中,“新农合”的参加人数逐年上涨,目前已经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地区。然而,“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如何,尤其是对参合者的健康水平是否有很大的提升,国内外的学者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本论文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由浙江省与甘肃省2008年的调查数据与其2012年的追踪数据组成。本文的目标是研究“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效应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目标变量为健康效应。本文对健康效应的衡量采取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主观的健康效应,即农村居民的健康自评;第二种是客观的健康效应,即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对于自变量的选取,本文根据诸多参考文献以及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问卷和数据,选取了20个相关的变量,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医疗服务利用、地域等因素。本文针对不同的健康指标衡量方式,选用了不同的模型进行分析。对于主观的健康指标,本文选用有序Probit模型来分析“新农合”的健康效应;对于客观的健康指标,本文选取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倍差分析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PSMDID)。有序离散型的健康自评有五个水平,普通的二分模型会让信息损失,而有序Probit模型能很好的解决有序多分类的问题。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了选择偏差和变量遗漏的问题,倍差法则利用两年的数据,消除了时间因素的影响。对于ADL评分,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倍差分析法同时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本文为“新农合”的健康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参与“新农合”的农村居民的健康自评更好、ADL评分更低,这意味着“新农合”对主观的健康自评和客观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有正向作用。从健康效应的角度来说,“新农合”制度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