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矮秆基因在降低小麦品种株高、增强抗倒伏性和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阐明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能够促进矮秆基因的合理利用,为高产小麦品种培育提供参考。而“早播早熟型”小麦是依据四川盆地“高温高湿寡日照”气候特点和“稻麦两熟制”种植制度培育的播种期和成熟期都早于四川传统小麦的新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为系统研究四川“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系)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与小麦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联系,本研究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对100份四川盆地“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系)中的矮秆基因位点(Rht-B1b、Rht-D1b、Rht4、Rht5、Rht8、Rht9、Rht13)进行检测,并结合胚芽鞘、苗期根长、株高、千粒重、穗粒数、每亩穗数、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本研究的重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千粒重和每亩穗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穗粒数与每亩穗数具有显著负相关,产量与株高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穗粒数、千粒重、每亩穗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胚芽鞘长度和苗期根长与其他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可以通过降低株高,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2)本试验检测的100份小麦品种(系)7个不同位点矮秆基因分布表明,7个矮秆基因在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系)中均具有较广泛的分布,其中,Rht-B1b、Rht13、Rht5、Rht8、Rht9均超过了50%,Rht-D1b也为40%以上,不含这7种矮秆基因的小麦材料仅1份。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小麦都携带了矮秆基因,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系可利用矮源十分丰富,可作为其他矮秆基因的亲本材料利用,丰富了小麦矮秆基因可选择性。(3)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作用不同。对早播早熟型小麦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8,其次是Rht-B1b、Rht13,若以降低株高为育种目标可优先考虑这几个基因。对参试小麦穗粒数影响最大的是Rht5。有2个矮秆基因(Rht8、Rht9)对千粒重有正向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若以提高千粒重为育种目标时,可优先考虑。对每亩穗数影响最大的也是Rht-B1b、Rht8。除Rht-B1b对胚芽鞘有一个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其他基因位点对胚芽鞘长度和苗期根长均无显著性影响,这说明早播早熟型小麦的培育,有望克服一些矮秆基因带来的胚芽鞘长度的负面影响,改善矮秆基因对苗期的不利作用。(4)本研究探究了不同Rht-B1b、Rht-D1b组合的分布以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同时含有Rht-B1b/Rht-D1b的综合农艺性状最好。而分析具有相同Rht-B1b、Rht-D1b、Rht-B1b/Rht-D1b组合但Rht4、Rht5、Rht8、Rht9、Rht13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农艺性状间表现出了差异,也证实了矮秆基因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累加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若以降低株高,增加穗粒数为目标,可优先考虑Rht-B1b和Rht-D1b、Rht8聚合使用;若以降低株高,增加千粒重为目标时,可优先考虑Rht-B1b和Rht-D1b、Rht13聚合使用。(5)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四川盆地,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系)的适宜株高是75-85cm。前期综合选育出的2个代表品种5个代表品系,分别是川农32(85cm,Rht-B1b、Rht9),川农30(81.03cm,Rht-B1b、Rht5、Rht8、Rht9),寒露麦1号(77.3cm,Rht-B1b、Rht-D1b、Rht5、Rht8、Rht9、Rht13),寒露麦2号(78.1cm,Rht-B1b),寒露麦5号(78.63cm,Rht-B1b、Rht4、Rht8、Rht9、Rht13),寒霜麦2号(78.75cm,Rht-B1b、Rht-D1b、Rht8、Rht9、Rht13),川农38(71.07cm,Rht-B1b、Rht5、Rht8),除川农38外,株高均在此范围,但矮秆基因组合各不相同,表明早播早熟型小麦广适性较强,对适宜株高的矮秆基因组合选择性广。追踪系谱可知寒露麦1号、寒露麦2号、川农38、寒霜麦2号携带的Rht-B1b、Rht-D1b和Rht8均来自农林10号和赤小麦,寒露麦5号携带的Rht8来自中农28和阿夫。而川农30、川农32为早播早熟型小麦代表品种,推广面积均已达到50万亩以上,川农32现已成为四川省区试和长江上游麦区区试对照品种。因此,四川盆地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系中大多都含有矮秆基因,最适株高为75-85cm,其矮秆基因组合却各不相同,增加了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系矮秆基因的可选择范围,可形成较高的产量水平。通过矮秆基因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也证实了不同矮秆基因的作用具有累加效应,此外播期的提前,有望克服一些矮秆基因带来的胚芽鞘长度的不利影响,改善矮秆基因对苗期的不利作用。可以为今后育种中矮秆基因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育出适合四川省的抗倒伏、稳定高产的小麦早播早熟型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