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对矽肺致肺源性心脏病心病(简称肺心病)患者右心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同期矽肺致肺心病患者30例(肺心病组),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肺心病患者;同时选取单纯矽肺患者30例(矽肺组),除外肺心病,以上患者均符合尘肺诊断标准[1]。进行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心脏及与之相连的大动脉形态,大小,室壁厚度,心包等情况,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右心室下壁、前壁及侧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内膜下心肌层的组织同步显像、组织追踪显像、组织速度显像、应变率显像、应变显像曲线后,并测量如下参数:每一曲线上的达-峰值速度时间(time-to-peak velocity简称TTPV)、收缩期峰值位移(peak systolic displacement简称PDs)、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average peak systolic velocity简称APV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eak systolic strain rate简称PSRs)、收缩期峰值应变(peak systolic strain简称PSs);并将各个部位的测量数值与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简称R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矽肺致肺心病组与矽肺组相比在右室壁所有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PSs),下、前、侧壁的基底段及前壁中段的收缩期峰值位移(PDs),前壁基底段、中段及下壁中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侧壁心尖段达-峰值速度时间(TTPV)值存在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均〈0.05);在上述相关性分析的数值中,右室前壁基底段及侧壁中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右室前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应变(PSs),下壁及前壁的基底段收缩期峰值位移(PDs)与RVEF具有正相关关系(P均<0.05),右室下壁基底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PSs)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大;而右室壁的所有节段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APVs),达-峰值速度时间(TTPV)与RVEF无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超声组织多普勒技术对矽肺致肺心病患者的右心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有良好的评价,在应变显像上更具有意义;矽肺致肺心病患者的右室整体收缩功能可以通过局部心肌的组织多普勒测量结果间接反映。为矽肺患者的早期诊断肺心病提供了一个无创的有效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