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和农业历来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我国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步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一种必然,是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运动形式。与此同时,我国农村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急剧转换的时期,在这一大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的迁移,成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地域上以内陆省份为多,且多是从人口与经济学、宏现经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居多。而针对具体地域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针对闽西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的还不多。历史上闽西经济较差,交通不甚便利,其自然资源严重不足,而劳动力资源相较于自然资源则丰富得多。闽西山区缺乏就地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劳动力转移是闽西山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闽西等贫困山区劳动力输出发挥了山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既提高了农民的个人与家庭收入,同时也对加快劳动力流出地——山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武平县桃溪镇与上杭县才溪镇是闽西较早组织劳动力转移的乡镇,劳动力转移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山区劳动力转移还增强了城乡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产生辐射和示范效应的重要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初级转移”阶段。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改良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向较高层次的“二次转移”发展; 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决定了劳动力转移模式不是单一的。在开拓劳动力异地转移基础上,创建与发展多样化就地转移途径,尽快使贫困地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