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中的A岛(2009年10月~11月以及2010年3月~11月)和B岛(2009年7月~11月以及2010年3月~11月)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探讨了在陆桥岛屿环境下估算社鼠种群数量的适用方法,并分析了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种群存活率及更新率、种群年龄结构、性比以及气候对种群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陆桥岛屿环境下生境片段化对社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2010年3月~11月在千岛湖内2个岛屿上社鼠的标志重捕数据,分别用Jolly-Seber法、修正Lincoln指数法、Schnabel法和MNA法计算两个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研究。结果显示,在满足Jolly-Seber法的条件下,通过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修正Lincoln指数法无显著差异。但在野外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重捕数据都满足Jolly-Seber法的条件,而且该方法不能估算头尾两月的数量。因此,我们认为修正Lincoln指数法更适于估算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的种群数量。2. A、B两岛均是在种群数量超过50只后开始下降。可见在面积和生境相似的岛屿上,环境承载力也相似。我们认为这是导致A岛在6月后数量开始下降、B岛在4月后数量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种间竞争和捕食对B岛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导致B岛在6月之后数量相对于A岛下降的更快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与以往千岛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而与同纬度相邻地区浙江天目山和金华北山的社鼠数量消长有较大差异。我们认为岛屿环境对社鼠数量季节消长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3.从两岛社鼠种群年龄结构来看,整体上均表现为由上半年幼年组和亚成年组占优势逐渐过渡到下半年成年组和老年组占绝对优势。10-11月幼年组开始出现,加之3-4月幼年期的高比例,使种群在上半年增长达到高峰值。由于衰老,种群的衰减是不可避免的,这最终会导致种群下半年的低数量期。本研究结果与同纬度地区的浙江天目山社鼠种群年龄组成相差较大,可见陆桥岛屿环境对社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两岛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B岛2010年7-11月除外)。当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少于雄性;而种群数量处于低潮期时,雌性多于雄性。这可能是由于种群增长过程中,雌性对于种群增长的贡献相比雄性要大,因此种群增长阶段雌性要多于雄性;而在种群下降阶段,雄性个体的存活率要大于雌性,雌雄性比较低。5.2-3月和9-10月为千岛湖社鼠繁殖的主要月份,4-8月繁殖个体较少,到11月其繁殖基本上结束,与以往千岛湖地区社鼠的研究结果相同。千岛湖中型岛屿9-10月社鼠的平均胎仔数要明显高于相近纬度浙江金华地区,9-10月岛屿上社鼠处于低数量期,而此时社鼠的胎仔数更高,其原因可能是其种群对岛屿环境适应的结果。由于9-10月的繁殖,到第二年3月社鼠种群就会增长到较高水平。6.两岛社鼠的种群更新率均较低,这也说明在缺乏迁入和迁出的陆桥岛屿上,仅仅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种群的更新,其种群更新率是较低的。种群数量对种群存活率和雌雄个体存活率有一定影响,而越冬个体的存活率种群数量波动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对社鼠居留时间的研究,我们推测两岛上社鼠的生态寿命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这比以往研究认为社鼠的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明显缩短,这可能与陆桥岛屿较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7.月平均气温处于10℃-22℃对于社鼠种群的维持和增长是有利的,当月平均气温超过22℃时,似乎对社鼠种群是不利的。高温而少雨,可能是导致夏季社鼠种群数量下降和性比波动的原因之一。但气候因子对种群的数量水平不起根本的决定作用,而种群的性比及繁殖力成为调节社鼠种群数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