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qiang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交通和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根据报道SCI患者在美国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1000例,我国的年发生率约为60/100万。脊髓损伤常导致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给病人自身带来终生的生理、心理痛苦,严重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由于神经元自身再生能力差和外在微环境的抑制,损伤神经是不可再生的。直至1981年Aguayo等研究发现损伤后的中枢神经轴突在合适的环境中可以再生。研究者以减轻或阻止继发性损害和支持、诱导神经再生两大指导思想进行了大量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细胞移植是其中的一大研究热点,自Reyonlds等于1992年在Science上首次报道从成年鼠纹状体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以来,神经干细胞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受到极大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证明,在脊髓损伤的修复治疗中NSCs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针对国内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前沿研究,通过将流产胎儿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对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和分化,损伤部位髓鞘再生以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进行检测,做了较系统的对照研究,为该领域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 取2-3个月流产胎儿海马区组织培养神经干细胞,神经巢蛋白(nestin)抗体进行细胞免疫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移植前使用CM-DiI荧光染料标记神经干细胞。NYU打击器致大鼠T10脊髓损伤,伤后第8天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伤后第9天进行细胞移植,通过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化学检测NSCs存活及其向神经细胞分化情况,超微结构观察轴突再生情况,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和评价人神经干细胞异体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结果: 1.建立人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分离培养的细胞呈神经球样悬浮生长,经鉴定为神经干细胞,CM-DiI标记神经干细胞,荧光强度合适,且不影响干细胞活性。 2.组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NeuN、CNPase、GFAP、MBP、Nestin阳性表达的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提示hNSCs在成鼠损伤脊髓中可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型胶质细胞;并且术后8周仍有部分NSCs保持未分化状态。移植组穿越瘢痕区的再生轴突多于对照组、从伤后第4周起移植组BBB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1.CM-DiI标记NSCs方法简单,对细胞生物学活性无影响,能够满足体外活细胞观察及体内移植示踪需要,是标记神经干细胞较为理想的示踪方法。 2.NSCs移植入体内可以长时间存活,NSCs移植入体内可分化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型胶质细胞,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微环境,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和延长,有效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