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C.W. Tang研制成功了亮度大、效率高、驱动电压低的双层电致发光器件,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而且深入地开展起来。1989年Forrest等人最早提出了有机多层量子阱结构的概念,其具有高的发射效率、窄谱带发射、可调节发射区域和有效地提高载流子平衡等特性,但还有些基本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有机多层量子阱结构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利用小角X射线衍射对器件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常规的光电测量方法,研究了具有量子阱结构作为传输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光致发光中能量传递和蓝移现象,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1.小角X射线衍射结果说明制备的器件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2.利用NPB和CBP交替构成量子阱结构作为空穴传输层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NPB为空穴的势阱,CBP为空穴的势垒。与常规器件相比,我们得到了发光特性增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2-周期的器件可达到最大的亮度和发光效率。结果表明,CBP势垒层可以有效地阻挡空穴的传输,降低其达到发光区的数量,进而增强了空穴和电子的平衡。3.与双层结构相比,有机量子阱的多层结构有助于层与层之间的能量传递。比较不同周期的PBD/Alq3量子阱结构,得到了获得最大能量传递效率的最佳周期数为3。比较不同材料构成的量子阱结构,得到了PBD/Alq3和BCP/ Alq3量子阱结构可以实现PBD、BCP向Alq3能量完全转移,而NPB/Alq3量子阱结构,NPB和Alq3之间只是部分能量转移。由于有机量子阱两种材料之间的能量转移是Forster能量转移,那么影响它们之间能量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给体分子的荧光光谱与受体分子的吸收光谱之间的交叠程度。4.不同Alq3厚度的PBD/Alq3双层结构和PBD/Alq3/PBD量子阱结构的光致发光光谱随着势阱层厚度的降低,都可以引起Alq3发光峰的蓝移,说明发光峰的蓝移并不是由量子阱结构直接引起的,可能是PBD发光峰的存在,使得PBD与Alq3的发光峰叠加所引起的。另外,我们还利用BCP/Alq3和CBP/Alq3制备成样品,进一步地证明了上述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