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南衙禁军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h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守在宫城南面及皇城的称为南衙禁军是唐代前期禁军的主导力量,其兵力强盛,组织严密,是宿卫皇城和宫城南部、侍卫皇帝、保护南衙政府机关、维护京城治安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皇家专用仪仗队,是唐代前期政府统治的坚强柱石,也是皇权强大的象征。唐代前期南衙禁军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十二卫和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东宫六率是唐代统帅府兵的中央机构,由到京城或东都番上的府兵组成。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叙述南衙禁军的历史沿革:第一节主要叙述唐代以前的南衙禁军,而西魏时期南衙禁军制度的草创时期。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为了扩充兵员,稳定统治而整理、扩充乡兵,招募豪右并实行“籍民为兵”的府兵制。而后对他们进行中央化改造----将他们纳入六柱国大将军系统进行管理,进而形成了“六军”和二十四军。二十四军的任务之一就是番上宿卫京师,据有禁卫军的某些性质。北周时期,权臣宇文护和周武帝对宫卫制度的改革,设置了左右宫伯、左右武伯、左右中侍、左右侍、左右前侍、左右后侍、左右骑侍、左右宗侍、左右庶侍、左右勋侍等官员掌管宫廷警卫。左右武伯下辖左右武贲、左右旅贲、左右射声、左右骁骑、左右羽林、左右游击六率。这六率管辖范围很大,其不同番号的部属也很多,他们的职能和宿卫地域相当于隋代的十二卫和太子东宫十率,唐代前期的南衙禁军。周武帝还重视府兵的宿卫,更改二十四军军将和军士的名称为“侍官”,使得他们禁卫化。而隋文帝,设置十二府和太子东宫十率统帅府兵番上宿卫,使南衙禁军正式形成。第二节讨论唐代前期南衙禁军的恢复、发展和进入鼎盛时期和逐渐衰落。唐高祖时期恢复了中断了的府兵制,同时恢复了南衙禁军制度。唐太宗和高宗时期是南衙禁军制度最完备,组织最完善、兵力最强盛的鼎盛时期。但从高宗后期开始,随着府兵制的败坏和某些政治因素,南衙禁军逐渐衰微,至玄宗开元十一年,最终被北衙禁军替代。第二章探讨了南衙禁军的建制情况。十六卫和太子东宫十率都由大将军或率府率各一人,将军或副率各两人,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事一人,诸曹参军事、内府中郎将、左右郎将、司阶、中侯及番上的府兵卫士或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直长,监门校尉组成。第三章探索了执行上番宿卫任务的折冲府的分布和卫士的简点,番役等问题。番上的折冲府主要分布于关内道、河南道及河东道南部、河北道南部,他们距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均在五百里内。内府五府三卫和东宫三府三卫卫士和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从五品以上官员子孙中选取,左右监门卫的监门校尉和直长,则选自亲、勋、翊卫卫士。外府卫士一年一简点,从“六品以下官员及白丁无职役者”按照“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者,先取多丁”的原则选取。
其他文献
胎盘组织外绒毛洋养层细胞不表达经典的HLAⅠ类分子,使这此细胞易感于NK细胞的攻击,但由于表达非经典的MHCⅠ类分子HLA-G可以防止NK细胞识别这些细胞,HLA-G至少是3种NK细胞抑制受体的配体;表达HLA-G的滋养层细
目的探讨抗肺结核治疗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和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价值,以寻找更直观反应病情变化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