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植入Phakic6H2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及植入STAAR.V4ICL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前后视力、对比敏感度、眩光以及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
1.选取屈光度为-6.0≤球镜≥10.0D,柱镜≤2.0D的高度近视患者200例(380眼)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治疗区直径均>6.0mm。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
2.选取近视屈光度数为-14.5D±2.35D(-10.25D~-21.50D),散光屈光度为-1.55D±0.55D(-0.50D~-2.50D)的高度近视患者39例(65眼)植入Phakic6H2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为-13.25+2.05D(-11.25~-20.00D)的高度近视患者50例(87眼)植入STAAR.V4ICL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前检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测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波前像差检查及框架镜矫正下对比敏感度检查。于术前2周左右YAG激光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对患者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及Phakic6H2在前房内的位置进行检查,并测量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于术后1月、3月及6月对患者的波前像差进行测量。统计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包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1.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部分患者比术前矫正视力提高2行;术后1周高阶像差增加,术后1月和3月逐渐降低,术后3月和术前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时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均有所恢复,低频率段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中、高频率段恢复较慢,和术前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
2.植入Phakic6H2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术后6月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76.9%(50/65),最佳矫正视力≥0.8者占84.6%(55/65);高阶像差均方根由术前(0.44±0.06)μm升为(O.54±0.11)pan(P<0.05),其中3~6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23,0.009);无眩光及眩光条件下各空间的对比敏感度于术后1周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明视无眩光条件下,1.5c/deg及3c/deg两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133,0.099);眩光条件下明视及暗视时的1.5 c/deg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96,0.169),余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时,所有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尤其是低、中频段较术前提高明显;
3.植入STAAR V4ICL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术后6月时,裸眼视力≥0.5者占90.8%(79/87),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79.3%(69/87),最佳矫正视力≥0.8者占83.9%(73/87);术后1周时眼压较术前有所升高,而术后6月时,眼压恢复正常,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丢失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高阶像差均方根由术前(0.41±0.18)μm升为(0.56±0.12)μm(P<0.05),其中3~6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在所有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均有所下降,但是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时,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均有所恢复,无眩光条件下,除了1.5cpd(光亮度85cd/m2)和3cpd(光亮度85cd/m2)空间频率,其余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而在眩光条件下,除了1.5cpd(光亮度85cd/m2)和1.5cpd(光亮度3cd/m2)空间频率,其余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随着术后屈光状态的恢复和稳定,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及提高,术后6月在所有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均有明显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有效地提高高度近视患者的远视力,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超常视力,但是术后仍有高阶像差的增加和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常规检查结合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高度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术后视功能的变化。
2.高度近视植入Phakic6H2和STAAR V4ICL患者,术后裸眼矫正远、近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高阶像差较术前也有轻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