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着眼于贫困农户的持续脱贫和稳定增收、贫困区域的有效减贫和有序发展,近年来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治理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未来推进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因此,总结中国贫困治理的理论和经验,探索实现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发展、协调推进,是新时代持续推进贫困地方减贫攻坚和彻底解决落地地区“三农”问题的关键。至此,精准扶贫缘以、何以实现同乡村振兴战略耦合衔接,成为村治研究学人亟待回答的重要议题。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全面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精准扶贫在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推动改善贫困地方基础设施状况、带动落后地区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鉴于我国疆域面积广阔、人口民族众多,各贫困地方致贫因素纷繁复杂、地区文化差异巨大,脱贫攻坚的一线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如贫困人口深度滞贫、高度返贫,脱贫产业规模不一、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这需要秉持差异性的研究视角。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无意于从宏大的发展战略层面去讨论精准扶贫政策如何同乡村振兴战略耦合,而是将研究视角瞄准在贫困农村社区,力求从微观实践的角度切入,探求贫困地方应如何实现脱贫摘帽与振兴发展。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引入村庄本位的研究视角,构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实践起点——调节因子——逻辑结果”微观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全文的谋篇布局则沿着“贫困农村的基本现实”、“贫困地方减贫治理的制度逻辑”这两条线索展开,综合了质性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在深刻把握贫困农村贫困治理的经验现实基础之上,通过经验材料与理论视角之间的反复穿梭来展开具体的研究分析,力图做到以经验为基础,实现经验观察与理论探讨二者间的有机结合。
  本研究在课题组全国各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选取了桂北象州W村、晋中阳曲M村、豫南上蔡G村、川南宜宾L村四处贫困村为研究对象,以期望通过多案例的研究观察增加论证力度,借以剖析贫困村庄由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典型经验,进而为贫困地方何以、何能实现精准扶贫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做出公共政策层面的探索。
  沿着“贫困农村的基本现实”这一线索,研究发现南北中西四地脱贫攻坚呈现出迥异的治理状况。桂北象州W村治理资源丰沛,自然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加之村内广泛有效的熟人社会机制赋予了该村较强的社会共识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当地精准扶贫的治理成本,村庄治理简约而有效。晋中阳曲M村治理资源较稀缺,自然禀赋的先天劣势制约了村庄脱贫致富,但当地社会“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让村内组织动员网络依旧有效,大大降低了各类帮扶资源落地阻力,村庄治理呈现有序性。豫南上蔡G村治理资源稀缺,自然资源禀赋不具优势,门子竞争导致村民难以达成集体行动,帮扶单位取代村级组织、托管当地精准扶贫工作,村庄治理行政化。川南宜宾L村治理资源相对丰富,自然资源禀赋较优,其“乡土型贫困家计”的典型特征让村庄治理呈现出典型的规则化特征。概括来看,异质性的村庄形态、差异性的贫困农家庭经济模式直接产生差异性显著的贫困治理秩序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治理后果,这间接影响贫困地方实现振兴发展。
  沿着“贫困地方减贫治理的制度逻辑”这条线索,研究发现南北中西四地贫困治理存在着相似的制度逻辑。第一,国家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伴随着精准扶贫领域的一系列国家认证制度的建立,各类“认证指标”成为检查减贫成效的最关键治理技术。但是,理想的脱贫认证指标与农村贫困治理现实之间却存在广泛的张力,村庄层面的贫困治理似乎陷入了以“标”为“标”的治理困境。第二,“项目制”成为国家面向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贯彻惠农政策、配置财税资源、推进社会建设的独特中国经验,在精准扶贫领域“项目制”也是最为普遍的资源供给方式,尽管其具有扶贫绩效上的显著优势,但其所蕴含的技术理性原则却致使作为脱贫攻坚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贫困户成为被动的他者。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无处不风险无时不风险无人不风险的社会,贫困村庄目前大都摆脱了“绝对贫困”的状态,但因其劣势的市场经济地位、帮扶政策输入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以及经济要素增容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矛盾,持续影响贫困村庄振兴发展。概括来看,以“标”为“标”、技术理性的项目运作、脱贫而不亲贫导致贫困村庄陷于持续发展乏力的状况,这直接影响贫困地方实现振兴发展。
  总体来看,深度滞贫导致乡村振兴基础薄弱,低水平脱贫致使乡村发展乏力,持续减贫才能打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可持续生计方能确保乡村振兴发展。如何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如何实现贫困社区益贫式、内生式发展,是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本研究看来,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应从两个方向加以考虑:一是要把握贫困农村的具体现实,推动贫困村庄实现亲贫式发展、内生式发展。二是要厘清贫困地方农民群体的需求结构,持续健全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运维机制。
其他文献
生物荧光标记是利用荧光标记物识别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一种技术,在生物、医学、农业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荧光标记物的制备与性能,是应用该技术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荧光标记物都存在如荧光寿命较短、荧光强度弱、易被杂散光和背景荧光干扰等缺点,这些荧光标记物在应用检测时出现稳定性差、灵敏度弱、分辨率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生物荧光标记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为了改善该技术检测应用的局限性,制备出一种
学位
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可以通过更改金属节点、配体以及合成后修饰(PSM)的方法,轻松设计和调整其结构、孔径和功能。不同类型的MOFs活性位点(例如金属节点、功能性有机连接体和孔中的客体)的组合,使MOFs成为能用于连续反应和协同催化的多功能材料。本论文设计了两类含有两种活性位点且活性位点相互分离的MOFs材料,并将其用于多相不对称连续/协同催化反应。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学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许多新兴传染病出现并在人群中爆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发经济且高效的免疫检测手段已成为疾病检测领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疾病检测的重要手段。如何增强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强度,提升免疫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论文基于光子晶体增加光学增益的效应,将光子晶体与电化学发光免疫传
学位
钛酸钠、石墨烯和贵金属金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引起广泛的关注。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和较大的特殊表面积可以促进光电子的转移,从而抑制载流子的复合,而贵金属金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提高可见光的利用率。本文采用水热法可控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钛酸钠(RGO/Na2Ti3O7)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对 RGO/Na2Ti3O7复合材料的生长机理及光催化性能进行系统性
学位
学位
学位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随着地铁线网密度加大和运营班次增多,列车运营所引发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已不容忽视。现有地铁减振措施种类繁多,但存在造价偏高、耐久性不足、后期维护困难和低频减振效果较差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新型地铁减振材料势在必行。声子晶体局域共振机理的提出,可实现较小的结构尺寸便能产生低频带隙的目标,使低频减振成为可能。研究表明,轻质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吸能和减振效果
目的:观察葛根(PLR)与粉葛(PTR)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PLR和PTR含药肠吸收液(IAF)和含药血清(MS)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H9c2细胞的影响,经系统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二者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差异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SD适应性饲养1周后分组,每组15只,连续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5d:普萘洛尔组(Propranolol,Pro,1
学位
学位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所以实现卵巢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快速、准确定量检测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及时治疗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光电化学(PEC)免疫传感器因其成本低廉、设备简单,灵敏度高和选择性佳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本论文将主要围绕光电活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光电流产生的机理、新型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用于肿瘤标志物的精准灵敏检测展开。具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