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数量,观察EPCs数量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断胃癌寻找一个新的标志物。(2)观察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PCs的分布情况,以及与临床TNM分期、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为胃癌的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提供一个参数。方法:第一部分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71例纳入者外周血CD34+CD133+EPCs数量(健康对照组8例,慢性胃炎组8例、胃癌患者55例)。分析55例不同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的变化规律;其中有9例取到术前24小时、术后24小时、及术后一周外周血,分析术前24小时、术后24小时及术后一周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测定26例胃癌患者术中新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PCs数量;提取组织中的总RNA,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34、 CD133、 VEGFR-2基因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胃癌患者按照不同年龄分组,对其外周血EPCs数量分析发现,外周血EPCs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p<0.05)。(2)健康对照组、胃炎组及胃癌组三组纳入对象外周血EPCs数量的测定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比胃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p<0.05),而胃炎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升高(p>0.05)。(3)在不同的临床TNM分期中,I期和II期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比较没有差异(p>0.05),III期和Ⅳ期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比较也没有差异(p>0.05)。而I期患者与III期和Ⅳ期相比较,III期和Ⅳ期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显著增加(p<0.05);II期患者与III期和Ⅳ期相比较,III期和Ⅳ期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也显著增加(p<0.05)。(4)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比较,低分化组EPCs显著升高(p<0.05)。(5)手术创伤后外周血中EPCs数量短暂升高,在术后一周后均恢复至术前24小时水平或低于术前24小时水平,且术后一周外周血中EPCs数量与术前24小时比较,前者有显著降低(p<0.05)。第二部分(1)流式细胞术对胃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EPCs数量测定结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PCs的分布没有差别(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也表明CD34、CD133、VEGFR-2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2)对不同TNM分期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PCs数量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3)对不同Borrmann分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PCs数量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4)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PCs数量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EPCs数量呈升高趋势。结论:(1)胃癌患者外周血EPCs可能参与胃癌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与胃癌临床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后外周血EPCs数量下降,提示手术治疗可能影响外周血EPCs的数量变化;外周血EPCs数量可能与年龄相关。(2)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EPCs数量与胃癌的TNM分期、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3)研究结果提示外周血及组织EPCs数量的变化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