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基于1986 ~ 2002年期间的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渔业信息船的渔捞记录资料,1986 ~ 2002年期间的AVHRR遥感海表温度数据和1998 ~ 2002年的SeaWiFS遥感海表叶绿素数据,研究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变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显著。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周边海域终年稳定存在一定面积的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尤其是台湾浅滩附近,但在不同的季节渔区分布面积存在差异。大陆沿岸区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分布则有着显著的季节性,夏季为盛期。三类密度资源(CPUE< 1.0 t/网次、1.0≤CPUE< 2.0 t/网次、CPUE≥2.0 t/网次)出现面积的逐月变化各不相同,高密度资源出现面积最大的时间在3月及8 ~ 9月。为指示资源强度的变化而建立的渔场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8月大陆沿岸区;年平均渔场面积指数则在浅滩渔区最高。鲐鲹鱼类群聚资源中心渔场与表层温度锋基本上是契合的,终年稳定存在一定面积的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周边海域,是表层温度锋位置所在;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度锋出现概率值区间0.10 ~ 0.55范围内,也即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分布在温度锋的两侧。同时,该渔业资源密集分布在叶绿素a浓度梯度较大的区带,并且落在低叶绿素a浓度一侧,其分布随着低叶绿素a浓度南北季节移动而产生相应的移动。值得注意的是,该资源分布处的表层温度与叶绿素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且这一函数关系随时间变化。最后,本论文利用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平台,进一步开发面向用户的台湾海峡渔业信息系统雏形,集成所有研究成果和基础数据,增加了台湾海峡渔场电子地图模块,完善了渔业信息查询模块的查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