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木质量对造林效果有重要影响。研究各生长时期反映苗木质量的阶段性指标及主要培育措施对苗木质量的影响,对于苗木培育技术的改进、苗木质量的提高以及造林成效的保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曲线拟合和方程求导的方法,将播种苗(1-0)和移植苗(1-1)全年生长过程分别划分为4个时期,对各时期结束时所有形质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相应时期最有代表性并简便易测的苗木质量控制指标。各生长期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分别是:①播种苗(1-0):幼苗期为苗高和地上干重(R>0.927),高径速生期为地径、地上和地下干重(R>0.929)地径持续速生期为地径、地上和地下干重(R>0.937),生长后期为苗高、地上和地下干重(R>0.931)。②移植苗(1-1):生长初期为地下干重(R=0.971)、先高后径速生期为地径、地上和地下干重(R>0.902)、地径持续速生期和苗木硬化期为地径、地上和地下干重及质量指数(R>0.919)。以上述指标为目标参数进行苗木质量管理及相应的栽培措施调整,为实现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评价与控制的动态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和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分别对不同基肥、不同氮磷供给条件下播种苗质量及移植密度、施P量、施N量和N肥追施次数4个因子组合下移植苗质量变化进行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有机肥做基肥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的生长和质量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机肥处理的苗高、地径和总干重分别为无机肥处理的1.60、1.26、2.78倍,整株N、P、K含量分别为无机肥处理的2.38、2.15、2.60倍;无机肥的基肥效应呈报酬递减趋势,过量施用抑制播种苗生长,降低苗木质量。(2)不同比例的氮磷供给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的生长和质量影响显著。在本试验地土壤条件下,随着氮磷供应比例加大,苗木高、径生长呈下降趋势。(3)移植密度、施P量、施N量和N肥追施次数显著影响长白落叶松移植苗>1cm侧根数、根系K浓度和全株K含量。在试验设定的水平范围内,随着N、P肥用量的增加,>1cm侧根数量减少;施N量对根系K浓度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N肥用量和追N次数的增加,全株K含量增加。(4)P肥用量、N和P配施比例及追N肥时机影响长白落叶松移植苗高、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试验设定的水平范围内,苗高生长量随着速生前期N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随着后期追N次数增加而减小;地径生长量随P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N、P肥施用比例增加,总干重呈增大趋势。通过长白落叶松播种苗和移植苗分级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比较研究,建立了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的关系。大于1cm新根数量(TNR>1cm)可作为评价不同苗龄和等级长白落叶松苗木的活力指标;造林成活率和当年生长量与茎根比和高径比关系密切。当播种苗和移植苗茎根比分别为0.59-1.27和1.20-2.35时,造林成活率达到95%标准,高径比分别为38.20-52.40和69.29-99.27时,当年高生长量分别达到24cm和12cm以上;在吉林地区,播种苗Ⅰ级苗(苗高>20cm,地径>0.45cm)造林是可行的,过大的移植苗(苗高>70cm,地径>0.75cm)造林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