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筋”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筋”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容庞杂,相关论述如零金散玉见于各篇。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但缺乏系统整理,难以展现筋理论的全貌。本研究以“筋”的概念为切入点,以《黄帝内经》中的“筋”理论为主体,旁参诸家的论述,对筋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诠释,同时对伤筋的病因病机进行考察、梳理、发掘,并对经筋、宗筋、筋脉、筋肉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揭示其理论内涵,指导“伤筋”类疾病的治疗以及日常对筋的养护。本研究从文献学入手,梳理筋之“名”的变化,透过这种变化发掘对其认知的变迁;通过对其概念内涵的明确,理论源流与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理论概括与理性提升,将中医筋理论划分为“名与实”“体与用”“伤与治”“养与调”四个大部分。论述了筋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进而探讨筋的养护,并对养筋方药进行了简单介绍。筋理论的建立与完善能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对中医防病治病和科学养生意义重大。1、筋之名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冢宰》中即有记载,古代医家对于筋的认识,最初是对养护治疗上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辛养筋”的用药理论。《黄帝内经》时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整体观思想提出了与筋相对应的脏腑联系以及相关生理结构联系,提出了“肝主筋”,开阐述了“筋为刚”和“束骨以利机关”以及“以柔养筋”的治养原则。筋、力、神,三位一体。其形见于人身,有长、短,壮、弱,弛、缩,挛、舒的差异。所言“力”者,为筋之充盈部分,其位置有深、浅、高、下之别,方向有横、纵、裹挟之分,性质有虚、实、刚、柔、缓、急之异。参与人身动、静、刚、柔状态的维系。筋之力的调节在“神,筋为神之外辅,神通过筋正常有序的运动表现出来。形者筋之舍,力者筋之充,神者筋之制,一失其位,余者皆伤。2、筋者,气之元。阳生则阴长,筋的长成与功能的发挥源于肝气、肾气之聚,气聚力生。筋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需要脾胃之气的充盈。气充则力达,气动则力至。人身之气聚于筋则力生,使筋之力化生有源;充于筋则力成,使筋之动发力不绝。二者相合则通身灵动活泼,身形靳固有序,手握固有力,足行走有序。3、筋者,体之刚。筋为刚一方面强调其分布如网,另一方面则强调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此部分主要是通过肝、肾两脏功能体现肝肾两脏在化生筋之体、支撑筋之体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功用。肝血、肝气助筋之生;肝之罢极成筋之刚。肾之精气助筋之生;肾之作强成筋之柔。肝肾同源,阴阳互通,共资精血,体现了肝肾之气对筋骨的协同作用。4、筋者,肉之力。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运化精微则肉生,筋的发育成熟有赖于脾胃之气的运化及后天五谷之气的滋养。藏营舍意则力成,在志之思正常顺遂,则气机活动正常。脾胃本为后天之本,二者运水谷、化五味,共同养护筋之形、筋之力。此外,脑主元神,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骨能张筋,骨坚则筋得以伸展,筋柔则骨屈伸有度,骨正筋柔则筋力可以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而官窍的开阖、收缩、正常功能的发挥是筋功能发挥的体现。筋之体由筋之形、筋之力、筋之神三者共同构成。三者生、成顺利则筋之体得以正常发挥其功用。肝、肾、脾、胃与筋的生、成关系密切;脑、骨、窍作为筋的生理结构相关亦在筋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筋与运动相关。其横者束节,纵者络骨,深者缚肉,浅者绷皮,枢纽者利机关。筋之横者具有捆缚、缠绕、收缩的功能,筋之纵者,具有连络的动能。筋的横纵相交联络人体四肢百骸,使肢体刚柔相济,屈伸有度。筋之深者拉伸、约束人之深层肌肉。筋之浅者拉伸人身之表层皮肤。二者相合,使人体之筋深浅交互,皮肉相接,使人体松紧有度,劲柔合宜。筋作为枢纽控制机关开阖,从而使人身之筋开阖有度,机关运动滑利顺遂。筋之生与筋之成组成了筋之体的来源与筋之用发挥、延续的关键。筋之用的发挥依托筋之体的生、成,同时也影响筋之体的生、成。6、筋伤之后形态出现转、弛、痿、纵、挛、急、俯、偻、痉、拘、弛、掉、强、直等改变,病因多归属于火、热、寒、湿、风,饮食劳逸以及跌扑外伤也可导致伤筋的病变。不同病因致病有其各自特点,火邪伤筋可见肢体出现明显动像如躁扰、瘛疯、战栗。热邪伤筋无论内外,皆可产生扭转、拘挛、反张的体态改变;寒性收引,无论内外皆伤阳气,阳气不得养筋则会出现一系列拘急、挛缩、屈伸不利的症状;湿性黏滞,易困阻阳气。无论内外均可出现弛缓、痿弱的体态改变;风性善行而数变,最易扰动阳气。风木善动,故风邪之为病,其性属动,易引起肢体的摇动震颤;饮食的饥饱,五味的偏嗜,劳逸的过度皆可引起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筋的病理性改变;就外伤跌扑而言,包括扭伤、挫伤、伤筋甚至断骨。古代宫刑造成的筋的损伤亦属此类。总结起米为诸转弛痿,因属火热;挛急俯偻,其因属寒;诸痉拘弛,其因属湿;诸掉强直,其因属风;饮食劳逸,过犹不及;金刃跌扑,伤筋动骨等六种情况。7、将病因进行归纳,分别从脏腑、虚、实角度论述。不论肝木不及或太过均可出现肢体摇动的改变;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合,阴阳相从,共滋筋力。若中焦脾胃不利则伤及人体之筋可见痿废不用;不论内外相合,外寒及肾亦或是肾阳亏虚所生之内寒,皆可导致肢体的屈伸不利;不论六淫、饮食、七情所伤均为太过所致,其所现症状不外挛缩、角弓反张、瘛疭等邪正相争的激烈反应;不论大汗、大吐、大失血所伤均为津液耗伤所致,其所现症状不外急挛、转筋、瞤摇等体态的改变。故言,肝之所致,掉振摇动。具体而言,肝伤则掉振摇动;脾伤则痿纵不利;肾伤则屈伸不利;挛纵反瘈属实;急转瞤摇属虚。总结以上可知,伤筋之机总归结于阳气的损伤。无论阳气的卫外失常还是厥逆、偏阻、开阖不得。8、复其形,充其力,全其用是伤筋治疗的最终目标。依据不同的伤筋病机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肝伤者,增液舒筋,熄风柔肝;脾伤者,祛湿润筋,缓急健脾;肾伤者,健骨强筋,固阳温肾;邪实者,祛邪调筋,散实通阳;正虚者,缓节柔筋,补虚养阳;外伤者,续筋接骨,以复其位:对于肝肾同病、肝脾同病者,敛阴养血,筋骨共治。对以上治法进行概括,为平阳、温阳、壮阳、散实、养阳、复位。9、护筋是轻身、延年的重要途径。筋作为五体之一,与其他四体联系,司职人体深浅、内外、上下的运动。筋的养护既要顺四时以养筋,又应该注意避六淫邪气,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伤。筋之伤多与脏腑功能失常相关,在日常调护中还要注意审查自身内部的阴阳之变,要注意年龄及性别体质的差异,内求情志的平和,远离思怒,调息静气,以柔为和。据此,提出了顺时长筋,外避邪气;日常养筋,药食有节;洗髓易筋,抟气致柔三种养护方式,总结起来即为避邪气、节饮食、轻身体、易筋、平志。吋时对调筋养筋方药从散实、补虚、续筋接骨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本研究对“筋”理论做了系统阐释,从形、力、神三个方面阐述了筋之生、筋之成、筋之用,具体论述了筋的体用关系。对伤筋的病因、病机、治法、调养进行了整理,强调了阳失其所在伤筋中的重要影响。全面的将筋与人体各部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为之后的筋理论研究,拓展伤筋类疾病所含范围,扩展临床诊疗思路,实现筋理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伤筋的治疗以及当代人的养生益寿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以已发表文献——165例脑梗塞患者分4组,分别用蝮蛇抗栓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和曲克芦丁进行治疗为资料,以治愈为衡量指标,用成本-效果分析对其进行比
普通学校中特教班的教学对象层次复杂,课堂教学时间紧,学生独立作业占比较大。采用三复式教学模式,可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避免组间干扰,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从而提高
目的:(1)建立心境和焦虑症状问卷(MASQ)及相关影响因素量表的中文版,并分析其信度、效度;(2)应用建立的量表在湖南大学生人群中对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理论模式进行实证分析;(3)
目的:肝肾综合征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在无肾脏原发病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功能性肾衰竭。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在近期研究中发现,血管收缩药物可以用于阻断内脏血管的扩
<正> 近年来,随着实行开放和改革形势的迅猛发展,向我们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事关重大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还要不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改革思想教育工作,以适应形势发
目的:观察中药“抗支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患儿,采用纯中药制剂“抗支口服液”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
李劼人是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既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同时也留有传统知识分子澹泊、宏毅、正直无畏的士大夫精神。对于巴蜀文化,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反
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竞争的时代,工业企业投入产出有效性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源头力量,工业企业投入产出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更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国民经济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是否
语言的标记性是制约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重要因素。从标记理论视角探讨了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二语写作中的错误原因,进而提出教师要重
<正>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一)国外研究动态1949年,AICPA分管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第一次对内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