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丛拉”经济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lker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丛拉”经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经济存在形式,依藏传佛教寺院的创建、发展而兴起,是藏区早期的集市、初级市场,承担着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市场功能。随着寺院的壮大,“丛拉”也随之扩大并逐渐成熟,可以说,寺院的层级与“丛拉”的规模成正比例关系。众所周知,藏传佛教信仰与藏族社会密不可分,佛教教义已渗透于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藏传佛教同时也是藏族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任何宗教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宗教仪式,也离不开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寺院是其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和承载藏传佛教历史传统的建筑载体,它的存在对藏族社会的历史演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寺院发展的产物,“从拉”必然受藏传佛教及寺院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看,藏传佛教是“丛拉”得以产生的文化基础;从经济的角度看,寺院这一经济实体是“丛拉”得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可见,“丛拉”的存在与藏传佛教寺院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是寺院有力的经济承载体,对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商业贸易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而任何经济形式的存在,共性之余有其地域的差异性即个性,本文基于藏区“丛拉”的地域特性进而对拉卜楞“丛拉”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导论部分对选题的意义、背景及关于“丛拉”的研究动态和“丛拉”经济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加以说明。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对拉卜楞藏区及拉卜楞寺创建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与系统阐述,基于此,进而论述了拉卜楞“丛拉”发展的历史沿革,并对“丛拉”的特点和作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丛拉”的产生离不开寺院的建立,“丛拉”经济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第二部分基于对拉卜楞寺院经济的阐述进一步分析了拉卜楞商业贸易与“丛拉”的关系,并对“丛拉”角色功能的变迁加以系统说明。文章第三部分对拉卜楞“丛拉”经济进行了重点论述,作为特殊的经济形式,笔者从“丛拉”的市场定位及商业经济性质的角度,对“丛拉”经济的内容及运行予以尝试性的分析阐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文章第四部分首先阐述了拉卜楞“丛拉”经济对藏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并对“丛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现实思考和客观评价,进而对“从拉”经济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及挑战予以展望。
其他文献
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是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为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马克思
股东资格是股东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前提和基础,股东资格的确认对于股东、公司及第三人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与公司股权相关的案件中,大部分都会涉及
犯罪未遂,是故意犯罪中的一种特殊行为状态,其和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共同构成了故意犯罪的四种形态。刑法学界普遍认为,犯罪未遂概念最早是由中世纪的意大利法学家
提单随着海上货物运输的发展而产生,对于国际海上货物贸易有着巨大的意义。凭正本提单交货在实践的国际海运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国际贸易是一项本原则。然而,由于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