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男性不育的定义为:育龄夫妇同居1年以上,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因男方因素导致的不育。按其发病过程可分为原发不育和继发不育。原发性不育症是指夫妇婚后女方从未受孕生育者;继发性不育指夫妇婚后女方曾经受孕生育,但近3年未用避孕措施而不受孕者。目前在育龄夫妇中约有10%-20%不育,其中男性因素约占50%,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男性不育的因素有: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遗传及环境等,以上原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男性精液质量,致使精子活力下降,形态异常,正常形态的精子比率降低,也可破坏精子DNA的完整性,影响精子功能,使精卵结合受阻。甚至出现死精子症或无精子症,严重降低男性生育能力。在男性不育的诊治过程中,精液质量分析是临床了解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检测项目,传统精液分析作为了解男性精液质量的最基本检查,在临床中应用也最为广泛。但是传统精液分析因存在操作复杂,效率不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患者的检查需求。而且精子浓度、活力及正常形态的检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精子授精能力,只依靠精液分析中精子密度、活力的结果来判断男性生育能力是很不准确的,有研究发现部分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 IVF-ET)的患者中,不乏受精率低下(受精率≤30%)或者受精失败的患者,但其中男方精液分析密度、活力等结果却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临床上把这类患者称为不明原因导致的不育症。这足以说明精子密度、活力等在诊断男性不育时的并不能完全体现男性生育能力。然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omputer assisted sperm analysis, CASA)系统,该系统除了可分析精子密度,活力等常规指标外,还能快速、准确、客观的检测体现精子运动特征的动态参数,这些参数体现精子功能,为男性不育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这些参数包括:曲线速度(curvilinear velocity, VCL)、直线速度(straight line velocity,VSL)、平均速度(average path velocity, VAP)、直线性(linearity, LIN)、前向性(straightness, STR)、摆动性(wobble, WOB)、侧摆幅度(amplitude of lateral head displacement, ALH)、鞭打频率(beat/cross frequency, BCF)。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系统的原理是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将显微镜下精子的运动轨迹输入计算机,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的分析,从而获得以上精子运动参数、精子密度及活力等。该技术与传统人工精液分析相比,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等特点。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亦称之为试管婴儿,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标志着这项技术的成熟及临床应用上的成功,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也在1988年诞生。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术的原理是通过内窥镜或经阴道超声下从女性卵巢中取出成熟卵子,并与男方精子在体外进行受精,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后再移植到女性子宫内继续妊娠,使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让成千上万的不孕不育夫妇实现了繁衍后代的愿望,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的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辅助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日渐广泛,到现今全世界已有超过400万新生儿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并且出生人数逐年增长。此外,IVF技术对男性不育的研究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了体外受精技术后,国内外学者便开始从男性角度去寻找体外受精失败的原因,使研究男性精液参数与IVF结局的关系成为可能。而且反映精子功能的有些试验,比如精子-透明带结合试验评价精子顶体功能,试管婴儿可为此提供研究平台。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良胚胎形成率是反映体外受精结局的三个重要指标。体外受精后观察受精情况,无原核为未受精,双原核和双极体为正常受精,一个或多个原核为异常受精。受精卵经过多次连续迅速的细胞分裂,形成许多小细胞的发育过程称为卵裂。根据胚胎的卵裂球数目、卵裂球大小、胚胎碎片量将胚胎分为6级,Ⅰ级为均匀的卵裂球,无碎片;Ⅱ级卵裂球大小均匀,裂片≤20%;Ⅲ级卵裂球大小不均匀,裂片≤20%;Ⅳ级卵裂球大小均匀或不均匀,碎片20%~50%;Ⅴ级卵裂球大小均匀或不均匀,碎片>50%;Ⅵ全碎片。发育成7、8细胞Ⅰ、Ⅱ级定义为优良胚胎。试管婴儿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良胚胎形成率与胚胎移植、妊娠率及胎儿正常发育关系密切,是生育健康胎儿的必要条件。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的发展,使一些以往无法生育的不孕不育夫妇获得了生育的机会,随着接受辅助生殖的患者增加,因男性因素导致的低受精率(≤30%)和受精失败的病例亦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有关影响IVF结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方因素,如女方年龄、盆腔输卵管及卵子质量等,男方因素的研究则侧重于精子密度、活力及形态等,然而精子密度、活力及形态只反映精液质量,并不能完全反映精子的功能,即授精能力。目前国内外对于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中体现精子运动能力的参数(VCL、VSL、VAP、LIN、STR、WOB、ALH、BCF)重视较少,其对体外受精结局的作用更鲜有报道,研究这些参数与IVF卵细胞正常受精率、受精后卵裂率及优良胚胎形成率的关系临床意义愈显重要,从而为寻找可以影响IVF预后的指标拓展思路及方向。目的检测正常受精率高组患者与正常受精率低组患者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运动参数(VCL、VSL、VAP、LIN、STR、WOB、ALH、BCF)的差异性,检测卵裂率组高患者与卵裂率低组患者以上参数的差异性,检测各参数在优良胚胎率高组与优良胚胎率低组之间的差异;探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相关运动参数与行IVF治疗后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良胚胎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第1次在本院生殖中心就诊的不孕患者288例、年龄25~45岁、不孕原因有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位及排卵障碍等。共进行体外受精(IVF)288个周期。288例患者按受精情况分为正常受精率≥50%组,正常受精率<50%组;根据卵裂情况分为卵裂率≥90%组及卵裂率<90%组;根据优良胚胎形成情况分为优良胚胎形成率≥50%组,优良胚胎形成率<50%组,记录取卵前男方2次精液检查精子运动相关参数的均值,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法确定各组间VCL、VSL、VAP、LIN、STR、WOB、ALH、BCF的均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从而判定与试管婴儿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良胚胎形成率相关的精子运动参数。结果288个周期中共取卵3539个,每周期取卵数12.29±6.51个,总正常受精率为68.44%±18.19%,总卵裂率96.98%±10.14%,总优良胚胎形成率50.21%±27.01%。其中正常受精率≥50%的248例,正常受精率<50%的40例;卵裂率≥90%的257例,<90%的31例;优良胚胎形成率≥50%的161例,优良胚胎形成率<50%的127例。正常受精率≥50%组VCL、VAP、ALH值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率<5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率≥90%组VCL、VAP值明显高于卵裂率<9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胚胎形成率≥50%组与优良胚胎形成率<50%组间VCL、VSL、VAP、LIN、STR、WOB、ALH、BC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与精子运动能力有关;②试管婴儿优良胚胎形成率的大小与精子运动参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