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方法,对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跖筋膜炎的疗效,寻找一种治疗跖筋膜炎更为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造福广大跖筋膜炎患者。方法:本研究将60例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跖筋膜炎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成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各20例,三组患者性别、部位、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冲击波组:单纯采用骨科体外冲击波,1周治疗2次,连续4周;加味苏木煎组:采用加味苏木煎煎水熏蒸患部30分钟,每日1次,总共治疗4周;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先采用骨科体外冲击波,1周治疗2次,连续4周,睡前再用加味苏木煎煎水熏蒸患部30分钟,每日1次,总共治疗4周。三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运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对比,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患者的性别、部位采用卡方检验;对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进行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结果:1.治疗前,对患者的性别、部位、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性别、部位采用卡方检验,三组性别、部位卡方检验p值大于0.05,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对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先检验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符合正态分布(p>0.05),则采用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的检验结果差别均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2.三组在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相比治疗前的VAS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即治疗前评分>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它们之间的评分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三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降低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1周后三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1周后降低,差异较治疗前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VAS评分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2周后降低,降低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4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VAS评分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3.三组在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相比治疗前的Maryland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明显提高,治疗前评分<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它们之间的评分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三组的Maryland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提高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1周后三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三组Maryland评分均较治疗1周后提高,差异较治疗前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Maryland评分较其他两组提高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Maryland评分均较治疗2周后提高,提高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Maryland评分较其他两组提高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4.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总有效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较单用体外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的疗效更为显著;体外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