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普通读者中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小说描写了几个反叛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曾试图摆脱他们所属社区对他们所做的束缚,但最终由于反叛的失败又都向社区做出了妥协。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阿希的群体理论和社区理论,本文对几个人物在反叛与妥协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了解读。本文探索性地揭露了在小说《巴比特》中,社区对人物施加的巨大压力,以及个体在重压之下所做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表现。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他们三者之间的不同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现为人的行为—即他们叛逆和妥协的表现。尽管许多学者非常重视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诸如文章中讽刺的用法等,本文着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寻文章中几个人物的个体性与社会约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尤其体现在他们的叛逆和妥协的过程中。本文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第一章提供了一个背景介绍,一战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状况,作者辛克莱·刘易斯的生平以及《巴比特》的简介。第二章为理论阐述,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社区理论,以及阿希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三章分析了巴比特等人由于社区的标准化和一致性所产生的焦虑,以及在各种防御机制都无法有效起到作用之后,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做出了反叛。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要摆脱社区的束缚。第四章对巴比特及其他人物的最终妥协进行分析。他们的最终妥协,主要是由于社区所做的威胁和惩罚,同时,来自超我的压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即作为社区内的异样分子的胆怯与愧疚。同时,本文也阐述了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并突出了此次研究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