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结构由传统服务业为主逐渐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作为中间投入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协调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也有巨大潜力。而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吸收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明晰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就业的关系对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利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究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就业的影响。首先,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加以界定,并通过计算中间需求率确定了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5个细分行业。然后梳理相关文献,探究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就业的理论关联。接着,本文整理了有关数据,对近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进行了定量分析,探究其特征,从现实的角度探究两者变化的关联性,进而为后续的理论机制推导提供现实依据,结果发现这两者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然后,在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机制与具体路径。在就业数量方面,主要从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就业质量方面,则主要从技术外溢效应、资本补缺效应和收入效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次,本文通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了相应实证模型,利用2006-2015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以及2006-2016年我国15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对其FDI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就业数量可能有负向作用,但是当以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作为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时,数据显示生产性服务业FDI能够提高平均工资,改善就业质量。最后,本文根据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所初步得出的结论,提出了配套的政策建议,以期合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FDI,改善我国的就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