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百合外源DNA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初步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hy6266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百合的一个变种,其鳞片丰满白嫩,质地细腻,清香可口,毫无苦味,食用品质优良,是食用百合中的上品,在兰州及周边地区广为栽种,其栽培历史已有四百多年,由于多年的栽培,在一些地方的栽培品种出现了品质的退化。我国近代的百合育种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利用百合的远缘杂交培育获得了一些百合种间杂种,其育种方法基本采用柱头切割技术及杂种胚的培养进行。本论文对一些百合的杂交育种和基因的导入方法进行了文献综述,认为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基因(DNA)的方法在百合育种工作中有利用的前景。 本实验利用兰州百合、甘肃产野生百合及一些观赏百合品种,对其性状、物候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对其进行了有性杂交。结果表明,兰州百合与一些野生百合及观赏百合在性状上有较大的差异,且在其优良性状上具有互补性,但进行互相间的杂交较为困难,杂交后不易结实和形成有胚种子。在对这些百合进行了自交后表明,大多数品种自交的结实率不高,兰州百合在进行自交时,不同的授粉方式后有不同的结实率,其中异株异花授粉时的结实率略高。 在进行了有性杂交的基础上,选取具有较高结实率的兰州百合作为受体,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法,对一些百合品种的总DNA在在兰州百合中进行了初步研究,基本掌握了在兰州百合中进行外源DNA导入的基本操作方法,提供了一组以结实率和有胚种子率为标准的优化参数。 在导入时,通过对授粉后4个时间段滴加外源DNA的子房膨大、结实和有胚种子情况的研究后得出结论,选择外源DNA滴加的时机在授粉后3h左右较为适宜,此时的子房膨大率和有胚种子率均较高。 通过对授粉后在柱头或花柱断面滴加后的结实与有胚种子的分析,表明滴加的部位选择在柱头滴加为宜,采用切割柱头的花柱断面滴加时,子房膨大和结实率会受到影响而降低。 在实验中设置了滴加的DNA溶液的3个浓度,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DNA溶液在授粉后滴加会对结实造成影响,在兰州百合中进行外源DNA的花粉管通道法导入时,50u留nil的浓度的结实率较高,而滴加时DNA溶液选择中性为宜。 对导入后代部分植株进行了蛋白质凝胶电泳,但在所做电泳中未能出现有蛋白条带的差异,同时对部分的导入后代植株和未进行导入后代植株根尖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在两种植株中均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变异的频率基本相同。
其他文献
在全球能源危机以及大力扶持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风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能源,能够在能源行业能够起到减少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危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我国风电事业发展迅速,其中,双馈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变速恒频发电方式,由于其突出的优点已经逐渐成为大型风电场中的主流机型。由于风电并网容量不断增加,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大,风电机组在故障期间的运行特性对电网的影响愈发显著。在
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使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控制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也使配电网可靠性评估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要求。一方面,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使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发生改变,网架结构模型由传统的单电源辐射状供电模型变为多点供电模型,网络元件模型中新增了分布式电源及储能模型;另一方面,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增强了配电网运行和故障处理的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