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为干预手段,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齐刺、常规针刺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的普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各方面压力的增大,颈源性头痛也越来越普遍化、年轻化,同时还会伴随头昏、眩晕、目胀、耳鸣、恶心、呕吐、肢麻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逐渐成为中外医学界研究的对象,目前西医的神经阻滞麻醉及激素、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均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能作为长久治疗方案,而中医针灸凭着其安全性好,操作简捷,疗效显著的优势成为众多学者新的研究动向。根据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特点,本研究在颈部选取病灶点即局部病灶点(以下简称局灶点),并选取善治寒证、痹证的齐刺治疗本病。1研究目的寻找颈源性头痛头部痛敏点分布规律;对局灶点齐刺与常规选穴针刺对缓解头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伴随症状以及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的疗效进行比较。2研究方法2.1病例来源所有颈源性头痛患者均来自于2011年5月到2012年4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咨询和就诊的患者。2.2实验设计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以患者就诊顺序为编号。随机方案应用CHISS软件由计算机产生,并做好随机信封,按就诊顺序拆开随机信封,查看治疗方案编码,然后进行试验。未使用盲法。2.3诊疗标准参照头痛国际研究组诊断标准,拟诊断标准内容主要包括颈部症状和体征:(1)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异常体位时,或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2)颈部活动范围受限;(3)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疼痛(定位不明确),或偶有上肢根性痛;(4)颈椎椎体棘突偏歪,压痛阳性。或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颈椎椎体棘突偏歪,压痛阳性;两者皆符合。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HS)发布的疼痛程度分级法(2004):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中、重度颈源性头痛(相当于Ⅱ级、Ⅲ级)患者。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剔除、脱落、中止标准。疗效评价采用:(1)视觉模拟评分法(Vi sual Analogue Scale, VAS);(2)每周头痛总VAS积分;(3)伴随症状总积分;(4)颈椎活动度(reduced range of the motion in the neck,ROM);(5)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对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1周后、治疗2周以及3个月后随访各时点的前4项指标,及TCD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采集资料并分析。2.4治疗方法观察组:齐刺治疗组;治疗方法:齐刺局灶点。取穴:在颈、枕部由触诊寻得局灶点(即最敏感反应点)一处。操作:局灶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在该病灶反应点正中直刺一针,进针0.8-1.0寸,得气后平补平泻;局灶点最长直径≥2cm,在局灶点最长直径两端分别朝向中心各斜刺一针,局灶点最长直径<2cm,在最长直径所在直线上距正中lcm处分别朝向中心各斜刺一针,针感均由中心进一步向周围扩散,各施术1min。留针15min,每5min行针1次,以得气为度。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治疗方法:常规针刺疗法。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天柱、风池、玉枕、太阳、率谷、肩井。操作:太阳穴向后斜刺进针,施小幅度捻转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施术lmin;风池进针后朝风府方向平刺0.8-1.2寸,采用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不提插,以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为度;余穴采用常规进针方法诸穴均得气后行平补平泻,留针15min,每5min行针1次,以得气为度。疗程:两组均每周3次,隔日1次,两周为1疗程;共用1个疗程。2.5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由专人准确无误的录入数据,并请专人复核,如有出入,参照CRF表中的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最后将修订后的数据库锁定,作为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用库。使用CHI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HISS软件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3研究结果3.1头部痛点分布特点头痛的痛点多分布于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可能与此二经在头部穴位分布较多有关;且此二经皆循行于颈、枕部,亦可能便于疼痛的传感。以纳入的65例患者头痛痛点所在穴位统计分析,得出主要穴位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风池穴(30次)、率谷穴(25次)、太阳穴(22次)、脑空穴(20次)、天柱穴(19次)、天冲穴(16次)、承灵穴(12次)、完骨穴(9次)。3.2头痛缓解结果3.2.1VAS结果(1)首次治疗后、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各时点两组VAS均明显降低(P<0.01),但除随访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组缓解头痛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的疗效相当。(2)3个月后随访,齐刺组对头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齐刺组缓解头痛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3.2.2每周头痛总积分结果以每周头痛发作的频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次头痛发作的VAS值为评价指标,两组头痛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齐刺组降低每周头痛总分与常规针刺组疗效相当,且有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3.3ROM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ROM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2周后及随访时,ROM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各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改善颈椎活动度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当;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齐刺组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3.4头痛伴随症状总积分结果两组在治疗各时点头痛伴随症状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在治疗头痛伴随症状方而均有明显疗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齐刺治疗头痛伴随症状疗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齐刺组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3.5TCD结果颈源性头痛患者TCD检查,多显示双侧或单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值范围,也有部分患者基底动脉评价血流速度高于正常值范围,通过齐刺或常规针刺均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将其调至正常值范围,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量的累积,齐刺组有优于常规针刺组的趋势。4研究结论1.头部痛点多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其中风池穴、率谷穴、太阳穴、脑空穴、天柱穴、天冲穴、承灵穴、完骨穴等穴位疼痛频次较高。2.颈源性头痛颈部局灶点多呈条索状,最长径约1cm,垂直于最长直径的宽径约0.69cm。3.齐刺能有效缓解颈源性头痛,且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4.齐刺能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度。5.齐刺能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诸多伴随症状6.齐刺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本研究对颈源性头痛头部痛敏点与经络、腧穴分布关系进行统计,并对齐刺缓解颈源性头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治疗颈源性头痛的诸多伴随症状以及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供血均做相关研究和讨论,对临床有一定的参照意义,但由于样本量尚小,治疗期尚短,尚需进一步试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