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π交换模型下的奇特JPC介子反介子态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朴素夸克模型使得早期人们对于强子的认识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现在看来这一强子组成模型并不完备。一方面,量子色动力学(QCD)作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否定胶球、杂化态、四夸克态等其他色单态组分的强子。另一方面,实验上发现了一些朴素夸克模型难以解释的强子,如带电类粲偶素态。然而QCD的低能非微扰性给从QCD直接计算强子性质带来了困难,往往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唯象方法,如QCD求和、手征微扰、介子交换模型等。同时,唯象的待定参数由于实验数据的不足往往难以确定。因此大量奇特粒子的真实组成仍悬而未决。如果奇特态真实存在,这些态往往可以带有朴素夸克模型下强子所不能具有的量子数即奇特量子数,那么发现具有奇特量子数的强子也是奇特粒子寻找的一个渠道。  本文利用单π交换模型研究的分子态系统,认为强子间的这种浅束缚的分子态是单π交换主导的。主要针对具有奇特JPC量子数的分子态,这样可以排除普通Q(q)介子的影响。具体地,分子态的可能介子组分包括D,D*,D*0,D1,D1,和D*2,可能构成的奇特量子数为0--,0+-,1-+,3-+。通过有效拉氏量写出单π交换的散射振幅,可以引入跃迁自旋来简化计算。进一步得到非相对论近似下的相互作用势,这里要引入带有高能截断Λ的形状因子,因为低能下π粒子半径是必须考虑的。将势函数带入薛定谔方程,即可求得束缚能。这里Λ的数值须由实验确定,由于实验数据的缺乏只能给出一个大致范围。首先忽略耦合道效应只考虑S波分子态,计算出了可能存在的分子态。然后考虑耦合道效应计算可能存在的分子态,此时可能存在的奇特态为D(D)*0(00--),D*(D)1(00--,01-+),D*(D)1(10--,01-+),D1(D)1(00+-),D*(D)*2(11-+,01-+)。同时计算结果也显示了分子态的S波主导性,耦合道的非平庸性,截断的敏感依赖性。类似地,还可以计算D介子分子在重夸克极限下的对称伙伴B介子分子态。现实中B介子的较大质量使得分子态更易形成。进一步还可以写出分子态主要的隐粲(底)衰变道。实验上可通过衰变道确定分子态。
其他文献
微结构光纤(MF),也称多孔光纤或光子晶体光纤,它的问世打开了光纤光学发展的新篇章。它拥有普通光纤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波导特性,在非线性光学、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医学科学和远程
论文的的第一章对非线性光学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近年来人们在低维半导体系统中非线性光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论文的第二章在有效
本文研究了两个二能级原子与单模真空场相互作用系统中的量子纠缠度,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第一章对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作了简单回顾。从两个二能级原子与单模
量子计算能够更有效的解决一些在经典计算机中被证明是困难的问题,但是量子信息处理过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在整个计算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保持量子相干性,而这种相干性会
本论文研究了脉冲栅控行波管中,C、Hf薄膜对抑制栅极电子发射所起的作用,讨论了两种薄膜的工作机理。实验中,分别利用双离子束溅射和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Mo基底上制备了C膜和Hf膜
本文基于J/ψ→γK(-K)π的分波分析,重点研究K(-K)π的不变质量在1.4~1.55GeV内的结构,特别是胶球候选者η(1440)。  论述了在范围运用两种拟合方式(bin-by-bin拟合和整
在微腔中(QED),原子与腔中光场发生强相互作用,描述原子-腔场耦合的相互作用模型为经典的Jaynes-Cumming模型。腔中的光子、原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在耦合过程中,所携带的信息随时间
本文报告了质心系能量√SNN=200 GeV的金金碰撞中在中心快度区的质子和反质子产额。所采用的数据来自RHIC上的STAR探测器2001年运行的结果。本文报告的结果包含横动量范
学位
Metamaterial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人工结构性材料。其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赋予了该类型材料超乎寻常的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其能对诸如电磁波、声波等能量场的完美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