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源禽呼肠孤病毒感染雏鸭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临床分离的鸭源禽呼肠孤病毒感染7d龄樱桃谷雏鸭72羽,复制鸭源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后1d、3d、5d、7d、9d及14d对鸭源禽呼肠孤感染过程中雏鸭临床症状、各器官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变化、病毒定位、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阳性率,脾脏、法氏囊IgY+生成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动态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人工感染后临床症状及大体病变:7d龄雏鸭感染鸭源禽呼肠孤病毒3d后,鸭群开始表现出临床症状,7d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5.56%(2/36),剖检后可见肝脏、脾脏表面出现黄白色坏死点。感染鸭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脾脏表现为局灶性坏死,7d后形成肉芽肿结构;肝脏1-3d出现局灶性坏死,之后肝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其他组织出现淤血、出血,异嗜性粒细胞浸润;感染雏鸭的超微病理学结果显示:3d-7d法氏囊及脾脏上皮细胞核内出现环状结构及细胞质出现“片层小体”结构为特征病变。雏鸭体内鸭源禽呼肠孤定位结果显示:病毒阳性细胞主要为脾脏巨噬细胞,法氏囊上皮细胞、巨噬细胞,胸腺巨噬细胞、十二指肠、腺胃腺体细胞等,病毒在脾脏、法氏囊存留时间最长。感染鸭外周血CD3+、CD8+T细胞数量变化:试验组CD3+及CD8+T淋巴细胞始终小于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阳性率在感染3d及7d后有下降趋势,7d后开始回升,试验组CD8+T淋巴细胞阳性率在感染5d后达到最低之后回升但仍然少于对照组。感染鸭免疫器官中IgY+生成细胞的数量变化:法氏囊IgY+生成细胞低于对照组,5d数量上升到最高;脾脏IgY+生成细胞高于对照组,1d-7d数量增加,9d回落。结果表明,7d鸭感染鸭源禽呼肠孤病毒后,免疫器官受到严重的损伤,并出现病毒阳性信号,说明免疫器官为鸭源禽呼肠孤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感染鸭外周血CD3+、CD8+T细胞数降低,法氏囊IgY+生成细胞数低于对照组,脾脏IgY+生成细胞数高于对照组,一方面说明病毒能够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另外一方面说明病毒对免疫器官损伤同时,机体中枢免疫器官仍然继续发挥作用,诱导免疫细胞的增殖,促进外周免疫器官进行免疫应答造成机体免疫耐过。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小学肥胖生各种体育意识和行为方面的调查和分析,阐述和建议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关注肥胖学生,重视肥胖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及体育意识的培养;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为肥胖生体育教育提供综合均衡的物质保证;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建立有利于肥胖学生发展的体育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肥胖学生心理健康、运动与身体健康、饮食与健康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开展分层、分类式的针对性
研究背景禽白血病病毒是禽类的致癌性逆转录病毒,能够引起临床肿瘤,目前没有有效药物治疗和预防。国内外研发的抗病毒药物虽然多,但是其毒副作用大,病毒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抗
摘 要: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有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中专生厌学体育的问题较为突出,体育课中的学习气氛不太活跃;体育课被忽视,体育教师的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应付现象。本文从教育目标、育人观念;教材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寻找解决之策。  关键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 困境 优化策略    一、问题背景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现状,且引入PacketTracer模拟软件,并使用PacketTracer模拟软件进行telnet配置仿真实验,介绍了其对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 PacketTracer Telnet    一、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高、精、尖的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
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凭着自己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做了一个体育教师应做的一些本职工作,积累了一点点经验,也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现我总结经验,与同行共享。  1.善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全过程  1.1结合实践课教材内容进行教育。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多,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