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萨克斯坦现代史》)是一部由布尔克特拜·俄勒曼·阿亚汗、艾丽玛·木苏尔·阿瓦纳索娃、阿尔曼·木拉提·苏列依曼诺夫((?))共同编著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历史著作。此书于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出版社Атам?ра出版发行,著作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立至21世纪初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国情作了概述。著作内容丰富,体现出写实性、传递性、概述性、多元系统性等特点。对该作品的翻译研究不但有益于读者了解哈萨克斯坦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变革,更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间的沟通互助和友好往来,因此值得被重视与关注。语言国情学在解决与国情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等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从语言国情学理论研究视角出发,以历史著作《哈萨克斯坦现代史》中反映国情的短语、句子、缩略词等汉译实例为落脚点,就体现“写实”这一圭臬,以优化译品质量为宗旨,提出专事历史著作翻译的“移就”“释读”“非我”“补真”“顺合”“同感”六原则,为域外历史著作翻译提供实践样板,积累经验。与此同时,对哈萨克斯坦语言国情图景的构拟、语言国情知识体系路径的搭建进行了探讨和说明,强调二者对学习者语言能力与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旨在逐步建立由大到小、先宏观后微观的语言学习结构与意识,为学习研究积累经验,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共五章,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主要介绍选题原因、研究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正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绍原著特点和语言国情学概况;第二部分(第二、三章)首先对《哈萨克斯坦现代史》中词汇、句子等翻译实例进行分析;进而对专事历史著作翻译所形成的几点策略和原则作要点陈述;第三部分(第四、五章)通过识读著作中哈萨克斯坦国情信息,讨论语言学习者语言国情框架构拟与知识体系搭建的路径;结语部分,梳理上述内容,总结全文观点、收获与不足。本文选取的《哈萨克斯坦现代史》是一部全新且尚未研究的著作,不同于以往成品翻译的“遗憾式”研究,而属于未成品翻译研究,也是矫正、修正式的研究,其视角较新颖,为文本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