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画所见古代游牧民族车形——以中亚地区152组车辆图形岩画为例》一文由导论、游牧民族车辆起源、车辆图形岩画、游牧民族车辆基本形制、结语以及参考文献目录等六部分组成。导论包括研究概况、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在介绍东西方学界有关古代车辆起源的三种基本观点(即西亚起源说、中亚起源说及中国起源说)的基础上,对古代游牧民族发明车辆的前提条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即古代先民动物驯化与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早期畜牧生产方式的形成无疑是古代车辆产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古代游牧社会运输工具(包路海、叉路哈)的使用需求也对古代车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根据中亚地区所发现的古代车辆岩画的地域分布情况,对不同形制车辆图形岩画的分布路线分为A——西区、B——中区、C——东区等三个区域。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车辆图形岩画的内容以及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在探讨古代车辆图形岩画的内容以及文化内涵时采取了考古资料和民俗学实物资料比较研究的方法。第三章在第二章讨论古代车辆图形岩画的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古代游牧民族车辆形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即对远古车辆的轮、轴、辕、衡(或轭)、舆等基本构造及其演变过程做了系统研究,并认为古代车辆的雏形为单辕车。毂的出现使板式车轮变为辐式车轮,重车变为轻车,从而成为战车出现的一种可能。总而言之,对车轮或者车辆本身来说毂的出现无疑是巨大的革新。本文以中亚地区古代车辆图形岩画为资料,通过对车辆基本形制的比较研究,探究了游牧民族车辆产生与演变过程的历史轨迹。认为古代游牧民族的车辆在其产生、发展、盛衰过程中从游牧民族车辆(车猎)到战车(轻车)的同时,古代游牧民族车辆本身(住式车、棚式车)的发展也证明了从乘术(乘车技术)到骑术的历史性跨越。换言之,游牧民族的车辆文化孕育了后期兴盛的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