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学与储层成岩作用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在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资料及有关室内分析测试数据和野外露头踏勘、丈量资料,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成岩作用特征,论述其主要类型、特征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形成与演化模式,并对成岩相进行划分,研究其纵横向展布规律及其与储层物性的关系。最后,在弄清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块。在地层沉积特征研究中,通过对研究区的调研及实地踏勘,总结了上三叠统地层在盆地内的分布规律、沉积相展布特征。须家河组二到六段基本上为陆相沉积,将其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湖泊几个大相。须二段以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最广,须四和须六段以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最广。须家河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结构成熟度较高而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少量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纯石英砂岩。储层物性差,为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基质孔隙和裂缝四类,以前两者为主。喉道类型有缩颈喉道、片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三类,以片状喉道为主。总体上储层孔隙结构较差。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复杂,降低孔隙度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及硅质和碳酸盐矿物的胶结作用,增大孔隙度的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须家河组储层成岩阶段目前已处于晚成岩A亚期—B亚期,部分地区还受表生成岩作用的影响。由于成岩作用在总体上控制着储层孔隙的形成与演化,故以某种成岩环境下发生的主要成岩作用来命名成岩相。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等分析,将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相划分为;浅埋藏强压实相、浅—中埋藏钙质胶结相、中埋藏绿泥石胶结相、中—深埋藏硅质胶结相、深埋藏溶蚀相和近地表高岭石胶结相。其中储层物性以绿泥石胶结成岩相为最好,次为溶蚀相和高岭石胶结成岩相,硅质胶结成岩相、钙质胶结成岩相和强压实成岩相储层物性很差。研究了各主要储层段成岩相的平面展布规律,首次提出绿泥石环边胶结型储层和溶蚀型储层两类主要储层的“四史”演化模式。储层物性受沉积物原始组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多重影响。根据储层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并结合储层测井定量解释和岩芯物性分析,对各层段储层分布规律作了可靠的预测。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储层物性有变好趋势,以川中及过渡带地区储层物性最好,该地区应以寻找孔隙型气藏为主,而盆地周边地区应以寻找裂缝—孔隙型气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