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对中国近现代语言转型还是文学发展,域外文学的翻译与输入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贡献。但在学术话语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的主体地位虽然得到了承认,作为个体的译者却始终未曾受到足够的关注。除少数翻译大家外,对于很多在近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曾相当活跃的译者及其译介实践,学界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对象曾朴就是这样一位译者。二十世纪初,曾朴创办了近代第一家专门出版小说的出版机构----小说林社,并于同期开始译介法国文学。小说林社停办后,曾朴在其后的政治生涯中仍坚持译介实践,先后翻译了《九十三年》、《银瓶怨》等多部雨果作品。1927年,他又和长子曾虚白创办真美善书店与《真美善》杂志,大量出版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他本人则通过出版、创作和译介活动积极参与到新文学建设之中。曾朴的著译与出版活动均跨越了晚清与五四,无论作为译者还是出版者和作者,他在一个新旧文学交替的时期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化,而且通过自身文学活动参与和推动了近现代文学转型的进程。本论文一方面通过从原文到译作的文本对比分析考察曾朴的翻译实践,以更为全面地理解曾朴的文化选择和文学活动,探讨这位作家-译者-出版者的法国文学译介活动及其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另一方面则借助于对曾朴作为译者的个案研究,理解文化转型时期译者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探讨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通过贯彻个人翻译目标以及对时代语境的适应来实现的。
第一章梳理曾朴接触和吸收法国文化的线索,把握其各个时期文学文化活动的特点,勾勒曾朴的文学活动随时代行进的轨迹,以及在特定时代作为译介者的贡献。
第二章结合对曾朴具体翻译文本的分析,总结曾朴的翻译观念与翻译策略,特别注意他在不同时代对翻译策略与翻译语体的探索及调整,探讨在近现代文化转型进程中,作为译者的曾朴从个人特定翻译目标出发应对时代文化需求与译介风尚的努力。
第三章以曾朴对雨果的译介为个案,讨论他对雨果独特的接受与译介取向,以及对雨果作品汉译事业的特别贡献,并以此个案深入对曾朴翻译观念与策略的认识。
第四章则从与曾朴著译活动同时相关的某些论题入手,描述他的创作与翻译这两种文学实践间的互补与互动,以便更为全面地认识曾朴的文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