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与一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又取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是否有效。我国中央银行从1996年起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以信贷规模作为辅助目标。由于货币供应量M1与产出水平、物价水平密切相关,故中央银行暂时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作为观测目标。但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表现出低效性,不能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所以从理论上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对现实中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的,选取了1999年至2009年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找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不断降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全文总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关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四大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关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关理论和德国、瑞士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取得的实践经验。第三部分介绍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过程,这中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四部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运用ADF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诸多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可测性、相关性及可控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第五部分针对上述分析所发现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