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印度相继出现了许多宗教派别(以下简称“宗派”),各宗派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在古印度,各宗派之间争论十分频繁。各宗派为独树一帜,通过与其他宗派之间的辩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学术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古印度哲学的快速发展,为其成为世界哲学之林的一颗大树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古印度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条件。古印度哲学思想浩如烟海,岂能一时掌握。为进一步认识古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形态,为掌握《集量论》和《因明七论》(1)的重点、难点奠定基础,本论文以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共相”为研究对象,逐一论述了古印度各宗派关于“共相”问题持有的不同观点及其原因。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简述古印度哲学发展历程。文章基于现当代学术界的语境,探讨古印度哲学的两大派系: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的发展史。第一节婆罗门教哲学发展史主要通过《奥义书》、《正理经》及《遮罗迦本集》介绍了其发展概况,并根据考古专家对古印度河文明时期的文物鉴定报告及古印度经典(藏译本)记载,对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最早的古印度哲学为约公元前1500年出现的婆罗门教的吠陀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第二节主要以陈那大师为主,论述了陈那大师之前的佛教哲学概况及佛教哲学巨著《集量论》及《因明七论》的概况。第二章论述古印度各宗派对“共相”问题所持的观点。主要从婆罗门教和佛教两大教派入手,全面解析了古印度各宗派对“共相”问题持有的不同观点。第一节主要论述了婆罗门教的数论派持“共相”为自性,即事物的根本因的观点和胜论派持“共相”为有性,即区别于异品独立存在的观点,并深入分析了数论派和胜论派对“共相”问题持上述观点的具体原因。第二节主要论述了佛教的一切有部(毗婆裟)持“共相”为等类(不相应行之一)的观点和经量部、唯识宗及中观派持“共相”为遣余(无实有)的观点,并深入分析了佛教各派对“共相”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具体原因。第三章论述佛教如何批判婆罗门教关于“共相”问题的观点。主要依据法称的《释量论》、贾曹杰的《释量论大疏能显解脱道》和克珠杰的《量理海论》。文章从驳他宗、立自宗、断除诤论三个方面,首先,论述了佛教是如何批判婆罗门教中的主流思想持“共相”为恒常与无常的统一及持“共相”为实在的和无方分的观点;其次,论述了佛教是如何批判数论派坚持的共品与异品质同的观点和胜论派坚持的共品与异品异质的观点等认为“共相”为实有法的观点;最后,论述了佛教是如何论证自宗坚持的“共相”为遣余,即无为法的观点和持“共相”为无为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古印度各派哲学对“共相”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根本原因,对古印度各派哲学关于“共相”问题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