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基增强多壁碳纳米管上Au^Pt纳米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2-PEMFC)所用的催化剂为Pt/C催化剂,在燃料电池的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会因碳载体的腐蚀,Pt溶解、Pt迁移团聚及Pt中毒等原因而逐渐退化,这是导致PEMFC目前尚不能商业化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制高活性,长寿命的PEMFC催化剂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是关系到PEMFC能否商业化应用的头等大事。针对目前商业化Pt/C催化剂稳定性较差的缺点,本课题设计了Au^Pt/SH-MWCNTs催化剂,希望能利用巯基强的化学键和力和Au对Pt的修饰作用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本文首先制备了Au^Pt/SH-MWCNTs催化剂。Au^Pt/SH-MWCNTs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巯基化多碳纳米管,然后用乙二醇回流法依次将HAuCl4和H2PtCl6依次还原沉积到巯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上,最后对新制的催化剂在H2气气氛中150℃下热处理1h。实验证明了该催化剂不但活性高,而且稳定性好。采用循环伏安加速寿命实验和TEM方法研究催化剂的稳定性发现:Au^Pt/SH-MWCNTs催化剂在1500次循环伏安测试前后循环伏安图(CV)变化较小,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SCAs)仅下降了19%,而相同条件下Johnson Matthey Pt/C(40 wt.%)催化剂CV图变化却较大,ESCAs下降了75%。循环伏安前后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Au^Pt纳米粒子团聚现象,而商业化催化剂的团聚现象严重。上述实验结果证明:Au^Pt/SH-MWCNTs催化剂的稳定性要好于Johnson Matthey Pt/C(40 wt.%)。最后,本文还结合实验,采用密度泛函方法模拟计算了巯基化碳纳米管和Au对增强Au^Pt/SH-MWCNTs催化剂稳定性的量子化学原因。结果表明,虽然S本身对Pt不能提供较C更大的锚定作用,但S能增强近S位C对Pt的锚定和吸附作用,并能改变载体表面的电子密度分布,使Pt簇构型发生形变而减弱Pt-Pt间的相互作用,降低Pt簇模型的团聚;近S位C原子对Pt的强相互作用也能有效的抑制Pt在S-SWNTs表面的迁移,Pt-Pt间的弱相互作用也使得Pt簇在S-SWNTs上的团聚活化能较纯SWNTs更大,变形活化能也有所增加。说明S-SWNTs能有效抑制催化剂的迁移团聚长大,利于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而Au对增强Pt催化剂稳定性的贡献主要是由于经Au修饰的Pt纳米簇具有更负的d带中心,更低内聚能降低,更小的M-M的键能。因此,金簇修饰后的Pt催化剂中的Pt原子比未经金簇修饰的Pt催化剂具有更高的配位数,更低的表面能,更高的氧化电位,可抑制Au^Pt纳米簇的团聚,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本文发掘了认股权证在对投资者提供价值方面的特色之处,确定了影响认股权证价值的几方面因素。此后套用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提出了认股权证定价的简单思路。最
由宋入元的张炎曾北游大都,人们历来对此评说不一:或曰北游求官,失意南归;或曰被迫北行, 眷怀故国始终如一。具体考察张炎的词作,可以发现作者围绕此事件而表现出的复杂心态:
教育功能的问题同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密切相关,二者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如同在教育学术界人们对什么是教育的问题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一样,对教育功能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教育
双齿辊破碎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破碎设备。本文对其主要部件──辊齿的受力工况作了较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三种典型的计算工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辊齿有限元分析和齿形优
由于当代新闻事业中情报价值和新闻价值一体同存,因此新闻价值与情报价值、新闻源与情报源、新闻采编与情报搜集、新闻报道与情报的保密管理等就展示出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
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由于财务杠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的
<正>临床应用青霉素类药物时,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等,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
通过对压水堆核电站稳压器实际运行特性的分析研究,在合理简化与假设的基础上分别对稳压器蒸汽区以及液体区建立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一个两区不平衡的稳压器模型。然后通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是一种新型的光化学太阳能电池。该电池是以染料分子敏化多孔氧化钛纳米薄膜为光阳极的一类半导体光电化学电池,制备工艺十·分简单,不需要昂贵又耗
本文从财经伦理与审计实证的耦合切入,研究了“道德风险”的理论之维和生成机制,并将信息不对称、金融技术工具创新以及新经济条件下的环境嬗变、信息阻滞应用到审计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