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住区开放空间防灾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为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课题《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批准号:No.2012BAJ15B03)的纵向发展论题。  城市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城市产生初始,灾害现象就伴随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人类建设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导致各种城市灾害的形成与加剧。山地城市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格局和复杂的人工建成环境,进入21世纪后,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面临更加严重的灾害威胁,城市承受的灾害风险、发生频率和破坏强度日益增大,极大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展与深化防灾减灾工作刻不容缓。  城市住区是城市居住空间的组成细胞,是人工建设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平台,也是灾害冲击的直接受体,住区防灾作为城市防灾体系的基层架构,对城市整体防灾效果有决定性价值。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住区中开放性和公共属性最强的场所,不仅是自然、城市与居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防灾避难的基本空间单元,建设一个安全、合理、有序的开放空间体系,是实现住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保障。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调控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空间组织、资源分配进行导控,从源头影响成灾环境、过程与应急避难活动,能够达到预防、减缓灾害的作用。从住区规划层面,关注开放空间防灾目标的实现,成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可行且有效的途径。  目前,许多山地住区规划中对防灾避难要求的考量不足,缺乏从系统建构、协调自然、沟通城市的视角指引开放空间建设,存在生态环境压力、空间组织与交通流线内化封闭、安全设施薄弱、动态适灾受限等问题,导致其灾害风险状况和应急救援能力都受到影响,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性、实效性、可持续性防灾的山地住区开放空间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山地城市灾害的类型、特征与成灾机制,剖析了山地住区的防灾条件与现实制约,通过探讨防灾理念引入山地住区开放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适用性,搭建起两者之间的联系,得出山地住区开放空间防灾规划的内涵、影响要素、空间特性和基本思路,并完成防灾适宜度评价模型的构建,进而以重庆山地住区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总结现状防灾问题并进行反思,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重庆山地住区开放空间防灾规划策略,以期指导山地住区开放空间防灾化建设,提升住区与城市的空间安全品质。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八个章节: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缘起,确定论文框架并梳理研究现状。其中,第一章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了研究内容、范围与相关概念,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框架体系。第二章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进行梳理与总结。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基础研究,包括第三、第四章。第三章首先对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内涵、构成层级与特征进行认知,在分析山地城市灾害和住区防灾的基础上,通过探讨防灾理念引入本研究的必要性与适用性,论述了山地住区防灾与住区开放空间的契合关系,进而明确防灾目标实现的影响要素、空间特性与基本思路。  第三部分进入实证研究,在第四章中回顾了重庆山地住区及其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和灾害防治背景,从自然环境基础、空间组织利用、道路交通组织和服务设施配置、历时演变五个方面分析重庆市山地住区开放空间的规划现状与特征,反思其存在的防灾问题。  第四部分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主要针对现状问题,在防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重庆山地住区开放空间规划策略,包括生态格局响应环境策略、空间布局统筹开放策略、交通组织安全畅达策略、设施配置平灾复合策略和时序连接动态适应策略。
其他文献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超过1500年历史,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晋祠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态势,逐渐
随着度假旅游的蓬勃发展,度假酒店建筑在我国异军突起,针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热带滨海度假酒店中的过渡空间是度假酒店中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提升滨海度假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