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剧目研究

来源 :中国戏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曲剧是在1952年形成的一个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新兴剧种,它彰显着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北京文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北京曲剧创排了大量优秀的剧目,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而且北京曲剧在音乐、道白、演唱、表演等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北京曲剧是“京味儿”文化的代表。所谓“京味儿”就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描写北京地区的人物,表现北京地区的生活,凸显北京特有的文化精神。观众通过剧目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生活的典型场景,语言的京腔京韵等都可以体会到浓浓的“京味儿”。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戏,北京曲剧几乎每部戏都承载了北京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在浓郁的京腔京味儿中传承着北京独特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新兴剧种的北京曲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研究中注重理清每个阶段北京曲剧的发展情况,并对同时期出现的经典剧目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总结北京曲剧作为北京唯一本土剧种的文学特色,为北京曲剧更好地表现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北京人物形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对北京曲剧如何进一步紧跟时代潮流,立足于北京文化的根基,反映北京文化深厚的底蕴提供发展路径。
其他文献
汪笑侬,满族人,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京剧剧作家与表演艺术家,更是戏曲改良运动的先行者。汪笑侬的戏曲剧目创作风格鲜明、独具特色,他擅长改编旧戏、创作新戏,其中以《党人碑》与《瓜种兰因》这两部剧目最具代表性,不仅表现出剧作家借古讽今、借洋喻中、针砭时弊的创作思想,而且体现了汪氏剧作中含有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与鲜明的进步倾向。同时,汪笑侬因剧目创作而形成的舞台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以唱腔演唱、舞台表
学位
针对阿尔哈达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开展相关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留顶柱不留底柱、留底柱不留顶柱共2种数值模型,分步模拟计算各方案在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分别从拉应力和底板上鼓量、顶板下沉量分析比较方案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分层开挖后,2种方案采空区的顶底板均出现了拉应力集中,采空区两侧围岩出现压应力集中区域;留底柱不留顶柱的方案拉应力出现明
期刊
报纸
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绍剧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起源于江南,但相较于演绎儿女情长,它更擅演惩奸除恶的忠义清官戏,悲壮慷慨的爱国征战戏,以及文武俱佳的“绍兴猴戏”等。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就古老而小众的绍剧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学术界缺乏关注、没有专业的绍剧编剧、创作题材难以突破等。在新文化的冲击下,绍剧从业者亟需扬弃创新、扬长避短,创作出既
学位
教师专业发展,是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环。选取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发表著作及随笔、课堂教学实例等实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教育写作,对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教育写作,为每一个教师,搭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的平台,使教师有效的利用反思过程,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华侨戏的地域性极强,它较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华侨”这一特殊群体在海内外的生活状况,在东南沿海的地方戏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华侨戏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论文通过对华侨戏作品的收集、研究、分析,旨在对于华侨戏的发展史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并为华侨戏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学位
“新编昆曲折子戏”是当代昆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为主要创作团队,打造的几个主题系列折子戏创作更是这个领域的突出代表。它们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翻新和整理,更有着富有时代思考意义的题旨、精致新颖的剧情设计、突破性的导表演手法和演出模式,体现了当代昆曲艺术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本文主要研究的“罗周昆曲折子戏系列创作”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标志。本文将以罗周的新编昆曲折子戏《二胥记·哭秦》《
学位
戏曲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戏曲绘画伴随着戏曲的繁荣其艺术表现亦趋于丰富多样。由于清朝皇室对于戏曲的热爱,戏曲得以在清代宫廷繁衍兴盛,对民间戏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促使了清宫戏画的大量绘制。清宫戏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当下对于清宫戏画的研究更多围绕着戏曲的剧目、史料价值,而对其艺术形式、美学的探讨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不够,清宫戏画尚存诸多疑惑,如产生时间、绘制作用、作者等尚不清晰。
学位
<正>教育写作是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由感性到理性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的教育教学认知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最终沉淀为教师自己的个性语言,甚至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教育信条。教育写作与教育教学实践是相互依托、相互服务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非常坚固的“双腿”。
期刊
<正>学会捕捉现象、发现问题,练就洞察力。教师要学会唤醒自己的研究意识,捕捉教育生活中特别的场景和瞬间,从中发现值得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由此不断增强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捕捉力和洞察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提升学术力。一线教师教育写作最困难之处是理论阐述和经验提升。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融通,就要学会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努力保持学习的状态,尽可能涉猎教育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