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是城市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越发深刻的影响着城市的演变发展。高原环湖地区有其特殊性,其城市空间演变与平原、山地环湖地区城市存在一定差异,其形成的过程和演变机理也有其特殊性,优化调控策略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本文选取环滇池地区这一具有“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区、城市经济发展活跃区、历史文化多元融合区、湖泊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尽协调”等多重特征叠加的典型区域,探讨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格局、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理论,服务于地方城市发展需求,为生态脆弱的高原湖滨城市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实证参照。本文是一项应用研究,基于历史地理学、计量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基础,主要运用系统论、人地关系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论和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在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使用ENVI5.2遥感图像处理、ArcGIS10.2空间数据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回归分析、历史文献整理等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厘清环滇池地区城市发展的环境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和特征,还原了不同时期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剖析了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在评价环滇池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基础上,分析出环滇池地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系列城市空间优化调控策略。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1)城镇用地空间扩展态势明显,27年间(1990年~2017年)城镇用地扩展了5.29倍,年均扩展速度达15.24km2。同时,在距离滇池沿岸2-4km、4-6km的圈层范围内,城镇用地扩张强度最高,为主要扩展区。(2)滇池地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过程和特征,具有由滇池南岸向滇池北岸转移、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环湖沿河沿交通要道分布明显等特点。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1990年、1991年~2002年和2003年~至今不同时期,商业、工业、居住生活、公共服务、交通和生态绿地不同类型空间的结构演变及特征变动明显。不同时期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表现为:“环翠湖”单中心结构(1949年以前)、“环翠湖”单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1949年~2002年)、“环滇池”多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2003年至今)。(3)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是显著影响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演变的经济社会因素。(4)1990年到2015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表现为:26年间,城市化发展特征总体体现为城市化总体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空间城市化水平缓慢提升,经济城市化水平快速波动上升,社会城市化水平剧烈波动缓慢上升;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整体呈波动性上升,城市资源支撑能力波动上升且不稳定,城市生态保障能力越来越强,但是近年来城市环境威胁快速加大,城市环境响应指数变化过程波动较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经历“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高级协调”三个阶段。(5)现阶段,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存在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空间规模和城市发展速度的矛盾、城市空间功能和结构的优化调整等问题。(6)未来环滇池地区城市空间优化要结合城市空间顶层设计策略,重点加强城市生态绿地空间结构优化和生态治理、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构建城市“快慢速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经济空间,进而提高城市空间发展质量。